我的良师益友

我的良师益友

午后,捧一杯清清爽爽的白开水,饶有兴致地翻开汤俊峰先生的《白云深处》,信步走进他用文字精心编织的百草园,迎面而来的是草木的清香。

邂逅一本好书,如同邂逅一个美好的人。认识汤俊峰先生是通过文友介绍的。那时他任《通州日报》社的主任编辑,我是向他投稿去的,没想到后来我们一见如故。

先生是个有趣的人。记得第一次加他QQ好友时,他竟然毫不客气地拒绝了我,理由是我的QQ资料不真实,年龄3岁,国籍新西兰。我看了哑然失笑,不就是QQ资料吗,网络原本就是虚拟的,用得着真实填写吗?再说你的QQ名“彼得大帝”不也是虚拟的吗?面对我的“申诉”,他依然坚持:我不会接受一个3岁的外国娃向我投稿的。若要投稿,请真实填写资料。我彻底无语了。后来,幸好有朋友帮忙才解了围。

加上好友之后,我忐忑不安地给先生投去了第一篇文章。没过多久便有了先生的回应,说是文章不错,拟发表。末了,先生还诙谐地加了一句:没想到3岁娃文章写得不错嘛。我被先生的风趣幽默逗乐了。许是受到了先生的鼓励和肯定,我写稿的热情越来越高涨。那一阵,我经常和先生在网上交流稿件的情况,哪里要增减,哪里要修改,先生都会不厌其烦地点拨我。先生对稿件要求特别严格,每次发现我的稿件中有错别字或者标点符号点错了,他就会用红色醒目地标出来让我改正。有时,稿件质量很高,无需修改时,先生会发来一朵小红花或一个大拇指表情以示奖励。在先生的耐心指点下,我发稿的频率越来越高,面也越来越广。

三月,雨水特别多,淅淅沥沥的,下得人直发愁。一天,我忽然来了灵感,写了一篇散文《三月的雨》投给了汤俊峰先生。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他的回复:此文已录用。有几处稍作了修改,请复看下。我大喜,打开先生发来的附件,只见稿件上有几处用红色作了标记,一处是错别字,另两处是用词不规范。先生工作真严谨,我不由得暗暗佩服。正当我沉浸在发稿的喜悦中时,我又收到了先生的一封邮件。原来先生非常喜欢我的《三月的雨》,竟欣然提笔和了一文《和<三月的雨>》。读着先生古意浓浓、趣味盎然的文字,我感动极了。先生的用稿以及和文都是对我的莫大鼓励呀!直到现在,我仍时时翻出先生的和文默默地读上几遍,我觉得这是一种鞭策。

汤俊峰先生是我敬佩的编辑,更是我敬重的老师。除了聊稿子,他常跟我说,写好文得先做好人。这也是一个有良知和智慧的作家应该具有的好品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比如,在《白云深处》一书中,先生就写到了他关注的不光是小小的身边事,更有深远的大家情。除夕夜,他捧出一张张贺年卡,亲笔写下自己填的古诗词,子夜时分,就像圣诞老人一样给邻居家去派送礼物。第二天,意外地收到了同样粘贴着各式各样的贺卡、剪纸、纸鹤等礼物。《福到满门春》一幅邻里间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温暖画面便跃然纸上,令人不禁暖意着身。而在《话说编辑》一文中,作为编辑的他敢于敞开胸怀,客观理性地剖析自己,虽然“编辑不是神,也可能犯错。”但是,“做编辑的不但要任劳还要任怨才行,要能理解作者,因为他们总不希望遇上一个埋没珠玉的编辑。”文如其人,很幸运,我遇上了汤俊峰先生这样的好编辑。虽然我还未及珠玉的高度,但先生的一言一行令我受益终生。

与先生交往了三年,但期间只见过一次面。那次我们是听汪国真先生的讲座。讲座结束,我们一起吃了午饭。那天我们谈了些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得告别时,先生送了我三本他的新书,并一再叮嘱我开车要小心,随后还发了短信问我平安到家了没有。后来,我的新书出版了,先生还专门为我写了书评。先生的这一份温暖犹如和煦的阳光一直照耀在我的心间。

轻轻合上先生的《白云深处》,抬眼望天空,一碧如洗,心境也顿时亮堂得一如澄澈的明镜。这是一部有温度的书,去蔽,敞亮,本真,慰藉所有对生活报以期许和远离庸俗市侩的心灵。这也是先生为人处事的最好写照。如今,先生已退休,但我依然深深怀念着那一段与他有交集的日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