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文科建设的岔路口

清华文科建设的岔路口

文/周劼人 袁梦晨 李燕茜

【清新回眸】

2008年,在一次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以22个一级重点学科的总数名列全国榜首,而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一级重点学科却为零,二级学科也仅有“专门史”一项。虽然此类评比和数据统计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文科和理工科鲜明的对比却让所睹之人都心生疑惑。复建25年,为何人文社会科学依然举步艰难,不免令关心清华发展的有识之士忧虑深思。

于是,《清新时报》记者采访了几乎所有文科院系的教授和负责人,为文科现状把脉,为未来发展建言。文科建设的岔路口,既是反思的节点,也是跨越的起点。

今天,清华文科建设的成就今非昔比,但是前进的道路依旧曲折延伸。我们从“故纸堆”中寻出的这一份思考,只愿能继续唤醒清华对文科建设的重视,延续百年文脉,以飨后人。

(2008年3月24日,第51期,01/03版)

清华大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将文科发展纳入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之中,但在文科复建已经走过25年路程之时,却出现了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挂零的现象。惊讶之余,我们不免要问“为什么”,是体制和政策的问题?还是具体操作的偏差?清华文科建设再次站到了历史的岔路口。让我们和您一起探寻问题的根源,也期待听到您的声音。

2008年3月5日的《京华时报》A5版,在一个并不十分起眼的位置,刊登出一条简短的消息:

“清华今年要在绝大部分省投放文科计划。数量比去年还要多。”昨天,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谢维和说,今年清华将在更多的省份投放文科招收名额,但各省份数量增长幅度不会太大。

寥寥几十字的消息,在坊间并没有引起更多的议论,但了解内情的人,也许将此作为清华文科复建25年来的又一个里程碑式事件,并由此回想起了“文科”这两个字一直以来带给清华的喜忧与争论。

在最近一次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以22个一级重点学科的总数名列全国榜首,而在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一级重点学科却为零,二级学科也仅有“专门史”一项。虽然此类评比和数据统计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文科和理工科鲜明的对比却让所睹之人都心生疑惑:老清华初建文科时仅十年光景,便独步全国;而自1983年清华文科复建至今,已走过25年的历程,为何连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类一级重点学科都没有,就此问题,我们采访了学校人文学院中文系、历史系、社会学系,以及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校人文素质基地的一些教授和负责人,请他们来为清华文科“把把脉”。

发展定位模糊 再惹争议

说起清华,马上令人联想到“工程师的摇篮”。强势的工科背景,强大的工科资源,使文科在清华中的地位一直是个敏感而让人难以明了的问题。

其实,早在1998年冬天的一次干部会上,学校就已经明确提出清华要建设一流的文科,文科不应该是理工科的补充,更不是仅为完善工科学生知识结构而设的陪衬。

十年前在那次会议上做了文科情况分析的胡显章教授,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清华存在着强烈的“MIT情结”,“就是说清华应该像MIT那样,以理工科为主体,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文科有局部的布局就可以了”。那时干部中还流行着“竹竿理论”,就是要把枣树上的枣打下来得靠最长的竹竿,清华最长的“竹竿”不是文科,而是理工科。后来胡教授提出了“木桶理论”,即对于一个综合型大学,你整个综合性的发展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1997年秋,当时的王大中校长和贺美英书记时下人文学院开座谈会,终于在1998年冬为文科的地位敲响了定音锤。

胡显章教授曾任校党委副书记、人文学院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他认为文科建设要“两个中心”,不仅是教学中心,还要是科学研究中心,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应该说,学校对于文科重要性的认识是充分的,定位在“一流”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响亮的口号之下,却遇到了一些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规模、布局……

历史系主任张国刚教授说:“尤其是985之后,学校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到现在,只能说刚刚完成了布点,且只提出了‘水平’目标,这是典型的‘鸵鸟政策’。”张教授解释说,所谓“鸵鸟政策”,就是学校在文科建设上只有“建设一流”的大目标,却没有具体可操作的细则与规范。他补充说:“作为历史系的主任,我不知道将来要怎么建设,因为我对规模发展不清楚。”

清华文科的发展似乎再次遭遇了争论与质疑。

师资规模受限 成为瓶颈

我们在一份2007年10月由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文科建设处提供的资料中找到了这样的描述:“改革开放以后,根据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小而精、入主流、有特色、高水平’的思路,清华大学积极恢复并发展人文社会科学。”

对于“小规模”的定位,第一个直接相关的问题便是师资。

以清华中文系为例,全系的教师数量和北大中文系的一个教研室相当。对此,中文系主任刘石教授说:“杨叔子院士在教学评估时提出的建议我非常赞成,清华目前文科规模之小,已经小到制约文科发展的地步了,我们很多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我很佩服教学评估团,在短短几天内就能发现这一问题,也能直接地表达出来。”刘石教授所提到的教学评估中被提出来的建议,便是指杨叔子院士认为清华应该增强文科的师资。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历史系。

张国刚教授认为:“我们的邻居北大,以及排第二的南开,都是一百多号人。可是我们这么点人,工作怎么展开呢?”根据张国刚教授的初步估计,八个二级学科,清华历史系有10位教师分别研究,而北大却是100多位教师。用刘石教授的话说:“规模不是最重要的,但一定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相当的规模来落实是不行的。三五条枪怎么能打天下呢?”

但是,历史系在师资上的问题远不止于此。由于历史原因,系里部分教师是按照给学生上公选课的水平引进的,无法承担某些课题的研究任务。但学校方面给所给的师资规模标准,却已包含了这部分教师。比如学校规定某系只能拥有30名教师,而事实上,因为有10名教师是只能从事公选课教学的,因此实际能够从事研究的只有20名教师。这就在事实上使原已不足的教师数量再次缩水。

当然,学校方面并不是没有政策支持,据刘石教授透露,以前学校的资金支持大多用于科研,而现在已经有专门用于人才引进的部分,使相关院系可以考虑人才的梯队建设了。

实际上,师资规模的控制关系到的并不仅仅是数量。按照张国刚教授说法:“要么扩大队伍,要么更新队伍。原来的人给学校作出了贡献,应该让他们在岗位上,我不反对,但既然这样你就得给我指标,让我引进更多更好的人才。就现在这个队伍,你说不能动,那我能做什么?什么也不能做。”

如果单从文科师生的配比上来看,清华的师资数量是无可指责的。至2007年年底,清华共有文科教师786人,文科在校生7400余人(包括留学生),其中本科生3400余人。但有一个事实不能忽略,那就是文科教师还承担着为全校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任务。

根据中文系和历史系的估计,系内所有的老师已经把能开的课都开了,但即便如此,每每选课,依旧是出现人文艺术类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那边厢,学生埋怨学校开设课程不够多;这边厢,文科院系教师们已满负荷工作。

胡显章教授认为,这个问题要两方面去看,一方面,教师要重视教学工作,这是他的光荣。另一方面,文科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之前文科是按照‘少而精’的观念来发展,但是当文科自身有比较大的突破之后,就要重新考虑它的规模。我觉得就要适度放宽规模的限制,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使得他们能够有时间思考更加深刻的问题。”

基础文科遭忽视 力量薄弱

此次重点学科评估中出现清华人文社会科学类一级学科全军覆没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和学科布局有着关联。张国刚教授为我们解释:一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必须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二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这个一级学科才可以有资格去参评一级重点学科。清华由于某些学科起步较晚,且一次只能报评一个二级学科,所以出现了一级重点学科为零的情况。

按照胡显章教授的介绍,“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清华文科的发展思路,这就决定了在文科布局上,不是全面开花,而是有所侧重。

从教育部2007年批准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名单来看,清华现有的大文科一级重点学科有2个,分别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二级重点学科3个,分别为数量经济学、专门史、设计艺术学。应该说,从成果来看,清华的应用型文科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基础文科,由于更需要积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队伍需要更长的时间。

依照胡显章教授的理解,当文科发展培养出一批应用学科后,就应该“回来扎扎实实地搞基础学科”。这已经引起了学校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著名学者李学勤教授便是在加强基础文科的背景下来到了清华。

张国刚教授引述教学评估组的意见,认为清华的基础文科依旧较弱,而且文科的院系体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学院与系所之间对于学生培养的课程设置无法达到统一与良好衔接等。

社会学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则认为,清华文科学科布局的问题从宏观来看,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大学是人类思想碰撞汇集的地方,是文化传承的地方,忽略了对学术的钻研,而过分注重职业培养。他认为,合理的学科应该是以文理学院为中心,外围是商学院、工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等,最外围是新闻、建筑等学院,西方大学即是按照这一模式来布局的。“现今清华的建设完全是反过来的,即外围建得比较好,中心却比较薄弱。”

采访中,教授们普遍表示,基础文科是知识结构最深层次的部分,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境界。刘石教授更是认为,一所大学基础文科发展不好,应用文科也会受到限制。

截至2008年3月,清华大学共有6个学院、7个学科门类,基本达到学科布局完整。2007年10月,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在一次高校干部的会议上语出惊人:“有专业不等于有学科,有学科不等于有地位。”清华的文科建设何去何从,正如胡显章教授所言:“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文科建设的成就,但是对未来也不能做过于乐观的估计。”

文科建设,说到大处,关系着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成败,说到细微处,则是和每一个在校生都息息相关的内容。而文科发展的好与坏,也不仅仅取决于校领导的一纸文件、一次会议,更需要每一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思考、充分表达。

文化素质课基地副主任程钢教授认为,且不论清华的文科究竟如何,但“我知道我们缺乏了一种自觉意识,建设文科重要的是我们要一起坐下来,学校、老师、同学共同讨论,怎么把学校的文科搞好”。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