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梁人在何方

挑梁人在何方

采访完柳传志柳总的高兴劲儿很快就过去了,我虽然不懂如何制作节目,但也隐约觉得,想最终梦想成真,必须要有编导帮我实施具体节目。其间我不停地找各种人聊天、取经,越聊越强烈地渴望能找到一个懂节目制作的合作者,一个能帮我挑大梁的人。

梁冬,是我众多请教者中的一位,当时他已从凤凰卫视辞职,满怀热情地张罗着他的中医事业。每次在他的正安药房—那时候他的药房在南池子和五四大街,我们聊着大天儿,药房里飘着淡淡的中药味。我太喜欢听他天马行空地海聊了,梁冬有着媒体人特有的敏感和嗅觉,他帮我想了各种各样有关节目的主意。冬天的北京,阳光透过窗户和玻璃屋顶投射下来,啜着红茶,身上和心里都暖洋洋的,虽然节目最终还没有着落,但有念想、有事做、有奔头,还是感觉很美好的。

有一天,我们正在聊节目叫什么名字,梁冬突然灵光乍现,说:“就叫‘你从哪里来’。”他激动地站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说:“就叫‘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人生的三个终极问题之一。太棒了!就它了!完美!Perfect(完美)!”我们甚至把片尾曲都想好了,当人物故事结束,字幕徐徐升起时,荧屏上响起那首毛阿敏的老歌:“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梁冬的这个主意,又让我陶醉了好一阵子。(后来这的确成了我们第一季的节目名字,是当仁不让的《遇见大咖》的前身。)

但是!但是!梁冬也不会做片子。

他说他只能帮我到这里了。梁冬告诉我说:“史小诺,你就去找个牛×的编导,给他十万块钱!让他把样片给你做了。”照着他的这个说法,我又开始四处找人。很快我找到了我的广院同学,曾经也在频道共事过的唐劲松。唐劲松,湖南人,黑黑瘦瘦的,一副很努力很踏实的样子。但是做他的说服工作很难,他告诉我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节目最终成为什么样子不是一拍脑袋就行的,但是他还是觉得我这事挺好。2012年的冬天,一直到2013年的春节前,在中关村和望京的咖啡馆,我和唐劲松无数次地讨论节目,有时候一聊就是4个小时,直到嗓子沙哑聊不动为止。他不断地拓展思路,说我们应该把每个人物“吃尽榨干”,可以按各个主题拍,拍企业家的家乡、企业家的校园、企业家的奋斗……投放全媒体,校园篇放在教育台,家乡篇放纪录频道……所有的节目还可以投放广播电台和音频节目,当然还有纸媒,把我听得两眼放光。那个时候的我们哪有想过,我们的人物根本不可能坐在那里让我们拍!所有这些热火朝天的讨论,其实根本不可能实现!

但当时和唐劲松这样聊着,头脑风暴脑洞大开着,感觉还是特别好,甚至记忆中2012年的整个冬天,都是可爱的、充实的。唐劲松很能干,仔细了解了频道的政策,还找到了可以合作的公司,为完成节目制作找到了正确的路径。

转眼,2013年的春节就来了,这个春节我真是过得心猿意马,在重庆老家的每一天,我都在盼着赶紧回北京,赶紧开工干活。所以,春节一过,我和唐劲松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行动了,一边继续讨论柳总的拍摄,一边也开始联系其他企业家。

但很快,我们就碰壁了。

联系企业家的进展非常缓慢。不要以为顶着CCTV的头衔和光环就能搞定一切,现在的电视制作环境远不如10年前,早已不是人们一听说CCTV就“趋之若鹜”的年代。再者,我们想要拍摄的企业家,确实都太大了,时间太宝贵了,感觉根本没工夫来理我们这一茬。

时间就这么一天天过去,转眼间,就从3月到了6月,唐劲松很着急,那天正好去联想谈柳总拍摄的事儿,他的嘴角起了一个大疱,他说这是急得上火了,他的焦虑也传导给我,加之和柳总的公关团队接洽时给他们看了我们的拍摄计划,他们大吃一惊:“要拍家乡?还要拍大学?太庞大的工程了,根本不可能!”我很理解公关团队的反应,于是试图做些减法和妥协,看看他们能让我们拍什么,我们就拍什么。但唐劲松同学跟我的分歧很大,他不想改变他做了三个月的庞大的拍摄计划。

反复交流,未果。

无奈下,我和我的第一个合作伙伴只能分手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