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3)

现代民族主义者将君士坦丁堡攻防战解读为希腊和土耳其民族之间的斗争,但这种简单化的观点是非常误导人的。双方都不会接受甚至无法理解这样的标签,尽管双方都用这样的说法来指代彼此。奥斯曼人,或者按照字面意思,就是“奥斯曼的部落”,都自称为奥斯曼人,或者简单地称自己为穆斯林。“土耳其人”(Turk)是西方各个民族国家使用的一个词,总体上是贬义的。1923年,为了建立共和国,奥斯曼人才从欧洲借用了“土耳其”(Turkey)这个词。在此之前,这个说法在奥斯曼帝国并不为人所知。1453年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将它征服的各民族都吸纳进来,而很少考虑他们的种族身份。帝国的精锐部队是斯拉夫人,主要将领是希腊人,海军将领是保加利亚人,苏丹可能有一半塞尔维亚或者马其顿血统。另外,在中世纪复杂的附庸封建体制下,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士兵也伴随苏丹从埃迪尔内开往君士坦丁堡。他们前来的目标是征服君士坦丁堡的讲希腊语的居民,我们现在把这些居民称为“拜占庭人”,这个词第一次在英语中使用是在1853年,也就是这场伟大攻城战发生400年之后。拜占庭人被认为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因此自称罗马人。统领他们的皇帝却有一半的塞尔维亚血统和四分之一的意大利血统,而且守军的很大一部分是西欧人,也就是拜占庭人所说的“法兰克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加泰罗尼亚人,还有一些土耳其人和克里特人,甚至还有一个苏格兰人。如果说很难确定攻防战参与者的民族身份,有一个因素却是所有同时代的史学家都永远不会忘记的——信仰。穆斯林们将他们的对手称为“可鄙的异教徒”“可怜的不信真主的人”“信仰的敌人”;基督徒们则称穆斯林为“异教徒”“野蛮人”“无信义的土耳其人”。君士坦丁堡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漫长距离上进行的斗争最前线。在这里,不同版本的宗教信仰在战争与和平中对抗了800年。1453年的春天,两大独神教将在一个历史性时刻中在此地激烈碰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