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德二年十月二十八日,“二圣”带领着大队人马从东都洛阳出发,不仅百官、六宫都要随行,而且各地的都督、刺史也要参加。这一路的队伍浩浩荡荡,排开去几百里,那些仪仗、扈从、官员们,这一次有得劳累了。
据说,周围一些小国也听说了这一次封禅,东到高句丽,西到波斯,竟然还派使臣前来参加。有些部落的酋长不肯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还有亲自率领部下来参加的,以至于毡帐驼马都阻塞住了道路,确实规模很夸张。
关于这些,《资治通鉴》里有着十分详细的描写:“丙寅,上发东都,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列营置幕,弥亘原野。东自高句丽,西至波斯、乌长诸国,朝会者各帅其属扈从,穹庐毳幕,牛羊驼马,填咽道路。时比岁丰稔,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可见当时物衣食丰足的一片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队人马就这样从洛阳出发前往山东,一路上走走停停。李治和武则天顺路还去看望了九代同居的张公艺老人,据说他当时已经八十八岁了,九代同堂,今人确实难以想象。高宗问起老人怎么样使这样一个庞大的家庭做到和谐相处的,那老人并不说话,只是在纸上写了一个“忍”字。素来仁孝的李治揣摩着老人的一番深意,颇有感触。
这样的走走停停,一直到了十二月九日,皇帝等人马才来到了泰山脚下。如此浩大的行程,仅赶路的队伍自身就有几百里长,行程持续了有几个月的时间,这是当时不光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难有的壮举。举行一个仪式要如此大费周章,如果没有一个有能力的领导者组织的话,真是不可能完成的。
这一次的封禅,由于第一次有大批女人要参与其中,所以跪拜祭奠就不能像旧仪上说的,跪在蒿秸、芦秆上。武则天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她请李治下诏,将封禅坛所设的铺垫改用茵褥等铺垫。
细节上的更改还不只限于此,武则天要求当天诏告祭祀的乐曲也得改,不能用过去那种拖沓冗长死气沉沉的乐曲,要改用“功成庆善之乐”和“神功破阵之乐”。
将乐曲改成如此节奏高昂的调子,确实更符合祭祀的氛围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