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门士族,就这样上欺皇帝,下压寒门,成了谁也碰不得的“精英阶层”。他们夹在社会分布的中间一层的处境其实是很扎眼的,皇权和民众与士族的关系就越来越紧张。
在唐朝初年,士族高门在社会上的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博陵及清河崔氏、陇西及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五大姓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力量体系。曾经为了打击这些有势力的旧士族,太宗李世民就下令修改过《氏族志》,规定李唐皇族为第一等,长孙氏等外戚后族为第二等,原有的士族高门为第三等。为了淡化曾经旧有的那种门阀制度,太宗还要求王子娶妃、公主出嫁都尽量选取功臣的后代,而不选高门士族。但是说归说,其实魏徵、房玄龄和李勣等人还是向高门士族求婚,因此那些士族还是很有一定威望的。就连李治的那个王皇后,也是太原王氏的女子。
在高宗的一系列关于士族的整治下,旧的士族非但没有受什么损失,反而新的士族又壮大了起来。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贵族群体就是这样的。仅以长孙无忌为例,家族中有多人官居四品以上,儿子皆任要职,族中子弟乃至族孙也都荫袭不断。一门高官数十人,遍布京华与各地。
这个集团中的头面人物,彼此又都是亲家,长孙无忌与韩瑗、来济、于志宁、柳奭都有联姻。亲戚之外,还有门生故旧。那些在朝廷中举足轻重的大员,只要查一查背景,都有谱系,都有渊源。国家虽有号称选贤任能的选官制度,其实那只是在更大的不公平之下所施行的一点小公平。
他们把这个社会通往上层的渠道完全占领了,寒门出身的人想要走上这条路,不结交一些士族中的人为他们说话,是怎样也行不通的。可是对于士族来说,只要是他们的子弟、他们的裙带,那就在仕途这条路上畅通无阻,有恃无恐。这士族之间,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武则天在从政之初,对于门阀的情况已经深恶痛绝,因为这不仅威胁到了李治的皇帝尊严,更使朝廷乌烟瘴气。她决定必须先革了这个可恶的门阀制度。
她把自己的想法跟高宗说了,李治很是赞成。于是,根据许敬宗一干人的请求,李治下诏命礼部司郎孔志约等庶族出身的官员来负责参与修改《氏族志》。
这一举措,可谓是大张旗鼓。首先,《氏族志》被更名为《姓氏录》,这是为了淡化门第观念。它排列的顺序是按在朝廷任职高低的标准。从名字上看,这已经与《百家姓》很接近了,因为它仅仅强调的是“姓”,而不是“族”。 李治亲自为该书写序,并且规定了类例。就在这本书中,皇族和后族为第一等,只要是五品以上的官员,不论出身门第如何,一律进入士族行列。这样,便彻底颠覆了早期的门第旧观念,很是得一部分有真才实学而出身平平的大臣们的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