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图》(1)

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中,别具另番风采的是《仕女图》。那是充和女士闺中的处女作。

“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

《仕女图》画卷下端中央,绘的是位怀抱琵琶的仕女,极富中国传统女性的特征,既有雍容华贵之气,又具典雅贤淑之美,发髻蓬松,娥眉淡扫,杏眼微敛,秀润鼻翼,樱桃红唇,大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之姿。只是琵琶在怀,泣怨在胸。“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令人赏心悦目之余,不免顿生怜香惜玉之情。“为谁合眼想平生”,画家的题咏已点名题旨。且不谈此作的艺术成就,其价值还体现在章士钊、沈尹默、汪东、乔大壮、潘伯鹰诸名家的题跋上,各具特色,自有风情。

早闻此画“画中藏话”,有故事,但大多语焉不详。笔者素喜探幽,画展后专程拜访充和先生及其亲属,始知原委。

抗日战争爆发后,充和女士辗转抵达昆明,供职于教育部。那时北大、清华和南开也西迁昆明,组成西南联大。昆明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心,充和遂与学术、文艺界和科技界人士多有翰墨之谊。

1940年,她迁往重庆。当时许多沦陷区的文化名流聚集于此,重庆成为抗战时期后方文化中心。那时,日本人的飞机如过江之鲫常来狂轰滥炸,人们不得不提心吊胆躲警报。即使在那朝夕不保的艰难危境中,达观的张充和仍临池练字。

要谈此画典故,须先从沈尹默的题词说起:“充和素不解画,因见余小诗遂发愿作此图,闲静而有致,信知能者固无所不能也。”

1944年6月4日,张充和到歌乐山拜访沈尹默先生,偶见他的七绝:

四弦拨尽情难尽,意足无声胜有声。

今古悲欢终了了,为谁合眼想平生。

之后,她到上清寺看望战时水利工程实验处负责人郑肇经(1894—1989,字权伯,号泉白)先生。他们亦师亦友,都爱好书画。郑先生是我国第一个留德学水利的,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因他的一只小腿是假肢,跑警报困难,上司就把他的办公室设在防空洞的进口处。张充和去时,郑先生不在,但办公桌上笔墨俱全。她便琢磨尹默的那首诗,忽来灵感,想以此诗意画一位仕女。她先画眼线,再加眉鼻口,此时郑权伯进来。张充和从没画过人物,害羞,欲把画作扔进纸篓。郑权伯忙止住,展读画后,既赞誉沈尹默的诗,又欣赏张充和未竟的《仕女图》。郑权伯摊开画稿,让充和补画仕女的身体和琵琶,又“强迫”张充和抄上沈尹默的诗及上下款才作罢。过了些时日,张充和再去玩时,郑权伯已将画裱好,把她过去写的牡丹亭中《拾画》一段文字也裱上,并请沈尹默、汪东、乔大壮、潘伯鹰题词。次年,在画的绫边上又加上章士钊等人的题词。郑权伯将此画翻拍成照片回赠张充和作纪念。

抗战胜利后,郑权伯回南京,将此画挂在书房中。因张充和于1948年去美,直到1981年他们才开始恢复通信。郑权伯痛心地告诉张充和,她的《仕女图》等一大批字画在十年动乱中遭劫,同时希望张充和能将当年他翻拍的《仕女图》照片,再复制一份送他,并请她在复制的照片上题词留念。

张充和念旧,特作小令三首与复制的《仕女图》一并回赠郑权伯。张充和有词句云:

茫茫夜色今方旦,万里鱼笺来此岸。

墨花艳艳泛春风,人与霜毫同雅健。

(玉楼春)

1983年秋张充和到南京,特地拜访郑权伯,其夫人已去世,世事沧桑,郑权伯感慨良多,取出《仕女图》照片,悲哀地说:“这上面的人物,只剩下我们两人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