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斋十年(6)

岑春煊觉得“事关创举,未敢率允”。经过反反复复的商议,中间还以《合并利弊论》为题询问当时大学堂已招的一百余名学生,结果多数人赞成,少数人反对。苏慧廉在李提摩太传记中对此事亦有记载:“在谈判的过程中,对立的那方认为自己已经赢得了已录取的学生的支持。于是他们出了个作文题目,让学生们分析联合大学的利弊。结果他们大失所望,因为在一百零八篇作文中,有六十八篇赞成合并,只有十三篇明确地反对合并。”

商议合并,历时两月之久。双方争议的焦点,仍在传教及教育主权等问题上。最后山西官绅在确定“可无牵涉传教之嫌”和“断无主权旁落之嫌”的前提下,终于同意将中西大学堂以西学专斋(简称西斋)的形式并入山西大学堂。士绅们觉得他们赢了,因为李提摩太要办的现代大学,最后只成了山西大学堂的一个部分。更重要的是,这所学校还叫山西大学堂。

三晋欧风

2008年7月24日,我一早便走入侯家巷,原山西大学堂西斋工科楼至今还屹立在这条位于太原闹市的小巷里。

侯家巷不长,进巷走不了多远就看见一幢西洋风格的老建筑。大楼由主楼及两侧的翼楼组成。主楼高四层,翼楼高两层。一百年前,它是山西全省标志性的建筑,一百年后,风采依然不减。

据陪同的当地友人介绍,这幢老楼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全面整修过一次,现在是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的教学用房。

大门紧锁,好在有熟人带领,得以入内参观。入门即是空旷的大厅,左右各有一宽大的楼梯盘旋而上。我的目光很快就落到楼梯转角处的石碑上。嵌于墙上的石碑高约一米、宽约两米,两边各一。这就是记录了山西大学堂早年历程的《山西大学堂设立西学专斋始末记》与《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教职员题名碑》。据说石碑上世纪五十年代曾被水泥抹平,也可能正是因此,逃过了后来的劫难。

西墙上的《山西大学堂设立西学专斋始末记》由时任山西省谘议局议长梁善济亲撰:

山西之有西学专斋也,自英儒李提摩太先生始。夫非常之举,黎民所惧,以民俗伊塞习安固有之区,一旦输以新学知识,遂一跃而入文明之域,士气学风且驾它省而上之,是非李先生之力,乌能及此?然使非当时钜公硕彦有以独见其大,而知斯举之不可缓,则其效果亦未必有如今之卓著。天下事易于乐成,难与图始,古今人情不甚相远也。今西斋交还行有日矣,不急为记之,以示饮水之思,可乎?谨溯其设立之缘起,与十年来一切情状事迹,撮而书之,以作我国学界前途之观感。……

东侧的《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教职员题名碑》共刻录西斋教职员工三十六人,其中十五人为外籍,以英国人居多。

后来,查山西大学堂校史才知,这幢工科大楼实建于民国六年(1917)。那刚创办时的西斋,又是怎样的呢?

现在能找到的校园外景照片,是李提摩太传记中的两张插图:一张是大门,有牌楼,还有影壁。牌楼上额写着校训“登崇俊良”。另一张是图书馆和钟楼。 据说那时该校已有规模不小的图书馆。当然这些牌楼、图书馆、钟楼,现在都片瓦不存。

西斋当时分预科、专科两个阶段。预科学制三年,相当于现在的高中。专科学制四年,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本科。预科毕业可升入专科,预科课程的标准就是伦敦大学入学考试的水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