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苏慧廉(1)

网上淘到本英国作家谢福芸(Dorothea Hosie,1885—1959)的小说《中国女士》(Portrait of a Chinese Lady and Certain of Her Contemporaries)。包裹从美国寄来,打开,随手一翻,竟然看见了胡适的照片。尽管这张插图的文字说明没有说这就是胡适,但适之先生儒雅的形象,我们毕竟熟悉。

我追寻苏慧廉与胡适的关系,就是从这张图片开始。

谢福芸是苏慧廉的女儿,苏慧廉则是英国偕我会的传教士,一百多年前到中国传教。从1883年初春抵达温州,到1906年应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之邀转赴太原出任山西大学堂西斋总教习,他在我家乡温州生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建教堂、办学校、开医院,对温州近代史而言,苏慧廉是个绕不开的人物。

《中国女士》一书1929年初版于伦敦,书中内容是谢福芸1926年随中英庚款代表团访问中国时的所见所闻。

1925年5月26日英国国会正式通过中国赔偿案,决定将“庚款”余款退回中国。为了合理使用这笔巨额资金,英方成立了一个咨询委员会,十一名委员中,便有时任英国牛津大学汉学教授的“中国通”苏慧廉。其中的三名中国委员是胡适、丁文江及王景春。1926年1月,咨询委员会派出以威灵顿勋爵(Freeman Freeman Thomas,1866—1941)为团长的赴华代表团,亲莅中国做进一步的考察,苏慧廉携夫人路熙(Lucy Farrar Soothill,1856—1931)及女儿(此行充任其父秘书)于3月8日抵达上海。这是苏慧廉一家欧战前离开中国后的重返故地。欧战期间,苏慧廉在赴法的中国劳工(Chinese Labour Corps)中创办基督教青年会(Y.M.C.A.),与中国关系密切。后来暴得大名的蒋廷黻、晏阳初当时均在他的麾下工作,当时,他们都还是留学生。

胡适、丁文江、王景春作为中方委员,自然参加了威灵顿代表团的在华行程。很可能,苏慧廉就是在这次共事中,与胡适订交。

勤于记录的胡适在他后来撰写的《丁文江的传记》中,有回忆这段往事。

卫灵敦子爵等三人是民国十五年二月二十二日到上海的。在君和王景春先生都在上海。我从去年十月以来就在上海治病,没有回北京去。访问团的临时秘书长庄士敦(R. J. Johnston)也来了。

集会的地点在上海礼查饭店,在君和王景春先生和我也都搬来同住。访问团的日程,依据我的日记残本,大致是这样的。

三月的大部分时间,在上海听取中英两国人士意见。

三月二十七日到四月五日,在汉口。

四月七日以后,在南京。

四月十六日以后,在杭州。

四月下旬,在上海。

五月中旬,在北京。

五月下旬,在天津。

五月二十五日,卫灵敦团长代表访问团在天津发表一个书面的谈话,总结我们在各地听取的意见,说:我们不久即可拟具提出全体委员会的报告书,我们可以预告的是访问团一致主张设立一个中英庚款董事会,董事会应有全权管理退还的英国部分的庚款。这个书面谈话发表之后,访问团就回到北京开始写报告书。六月十八日安德生女士起程回国。六月十九日卫灵敦团长也离开北京回国了。王景春先生七月出国,经美国到伦敦开会。苏狄尔教授留在北京,七月里在哈尔滨和我会齐,同搭西伯利亚铁路去英国开会。

胡适笔下的苏狄尔教授就是苏慧廉。苏慧廉是他的正式汉名。笔者查阅历史文献时,发现他的译名五花八门,译法不统一为后人寻找他的历史足迹带来了诸多不便。

胡适此中提到的日记残本,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新版《胡适全集》第30卷予以收录,我们由此得以窥见当年的鳞爪。胡适自注,此日记记得很简略,只有人名与地名。其中与苏慧廉有关的条目如下:

四月廿三日,上午十一点,英商会。下午一点,Mrs. Soothill (As for House) [肖塞尔夫人(议会方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