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开往中国的船(6)

孙乐文1850年2月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一小镇,父亲是个商人。由弗吉尼亚州的华李大学(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毕业后,他与柏、蓝二氏一起,受监理会派遣,远赴中国传教。他先在上海南翔,两年后调往苏州。1886年11月,监理会中国传教区首届年议会举行,孙乐文被任命为苏州教区长老。此后,在他的带领下,监理会在苏州的传教事业发展迅速。1891年,“乐群社会堂”在苏州城中心宫巷建成,他出任牧师。 1895年冬,一群年轻的中国学子受到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刺激,来到乐群堂,热切要求学习英语和西方知识,于是孙乐文兴办了后来名闻遐迩的中西书院(Kung Hang School)。

1899年秋,监理会筹划在苏州创办一所大学,将该会举办的多家教育机构联合起来。此一举动得到中美教内外人士的大力支持,纷纷捐款。1900年春,孙乐文回美筹备办学事宜。不久,中国发生义和团事件,但他毅然于年底返回苏州。他向两江总督刘坤一申请在天赐庄扩建学堂,获允购地,刘还答以“他日行将桃李满东吴”等语。大学堂遂以“东吴”为校名,英文名为Central University of China,直译即“中国中央大学”。该校由监理会向美国田纳西州立案,并组成校董会,鼎鼎大名的该会传教士林乐知( Young J. Allen,1836—1907)任董事长,孙乐文为首任校长。1901年2月,东吴大学堂正式开学,孙乐文一直执掌该校,直至1911年春在上海去世。

辛亥后,东吴大学堂改称东吴大学。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高校院系调整,作为教会大学的东吴大学被废止。原址上成立江苏师范学院,1986年改名苏州大学。今春苏州行,我还特地到苏大十梓街老校区,即东吴大学堂旧址参观。装修一新的苏州大学博物馆里,苏大校史已追溯到百年前的孙乐文。

1951年,东吴大学旅台同学会积极推动其在台湾的复校工作,先是设立东吴补习学校,后经核准恢复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学曾是东吴最好的学科。1946年,抗战胜利后有东京大审判,中国赴远东军事法庭的法官、检察官、顾问等人,几乎全部来自该校。1969年,在台的东吴人终于恢复了东吴大学。2000年,台湾东吴大学与同源的苏州大学隔海共庆建校一百年。

1951年,苏州博习医院被苏南人民行署卫生处接管,1954年更名为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上世纪七十年代,医院西迁,天赐庄旧址改办苏州卫生学校。1957年,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改名为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0年,随着苏州医学院与苏州大学合并,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将自己的历史追溯到博习医院。

少年与国家

苏慧廉在苏伊士遇见这三位新上船的美国人时,怎能预料到,他们四个年轻人的这一趟行程对于中国未来的价值与意义。这该是一条怎样的船,从大西洋到印度洋,从比斯开湾到亚丁湾,历经五十天,不远万里,为中国运来一所大学、一座医院,还有后来被称为“中国耶路撒冷”的温州一百年的现代化进程。

翻译第一封书信时,托马森一看见苏慧廉就问他的那句话“不会是去海外传教吧?”让我感怀尤多。那是个怎样的时代,碰见一个远行的年轻人会这样发问?其实,托马森这样问在当时并不奇怪。十九世纪后半叶,英国仍是世界头号强国,同时完成了南北统一的美国迅速崛起。来自大国的年轻人,胸怀天下,要将人类的文明传播到全球。据统计,1889年,仅在中国,已有1296名外籍新教传教士。到1919年,这个数字增加到6636人。而中国,仅是当时英美等大国全球化传教的目的地之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