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致大陆读友们(3)

接着,在厘清“政治”与“政治学”,以及“政客”与“政治家”的关系与差异之后,各位便可以开始随本书来进行一场政治之旅了。在叙述结构的安排方面,本书共分成三篇:上篇主要是从一些基本观念出发,细心的读者应该会发现,每一章的标题其实都分成两个部分:主标题的部分是些希望大家一起来思考的问题(例如社会、国家、民族、制度等),副标题部分连贯起来则是一段作者自问自答的过程,同时也暗示着我们应该如何系统地去思考相关的政治问题。这样的设计当然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但总是一个小小的尝试;无论如何,我们都期望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介绍,让有兴趣参加这趟思索之旅的朋友们能够想清楚两件事情,也就是:我们到底处在什么样的一个环境里,以及到底该往哪里去。

至于中篇与下篇,是希望在上篇“知其然”的基础上,通过对立性的思辨过程,来设法接近“知其所以然”的目标,也就是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的批判思考境界,最后,如同人类终于演化成万物之灵一般,所有想法只有投射到未来才真正具有意义,对此,我也想贡献若干一己之见以供读者们参考。

本书目的:深入浅出了解政治过程

进一步来说,写作这么一本书,或许不单单是为了自我解惑而已,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所具备的特征及其潜在的种种挑战,也在撩拨作者的“理想性”冲动,仿佛只有一吐为快才能纾解压力。

充满激荡与纷扰,被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称为“极端年代”的20世纪虽已随风而逝,人类似乎仍被困在一股弥漫全球的迷雾中,某些旧价值与制度(例如国家体系与若干所谓传统道德)正遭到剧烈撼动,或至少出现明显的松动,更重要的是,一些新问题也跟着出现了。

例如卡斯特(Manuel Castells)便指出,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性是:组织普遍瓦解,既有政治与社会制度也逐渐丧失其正当性,一方面,人们倾向于根据“相信自己是什么以及要什么”来重新进行组织,另一方面,具有交换功能的全球网络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来打破传统排他藩篱,并正建构一个更大的群体。换句话说,当前的社会正陷入网络(全球化)与自我(分子化)的两极对立结构当中。讲得更清楚一点,也就是有愈来愈多的人们,虽对既有制度产生了疏离或排斥的反体制倾向(政治冷漠感不断弥漫开来),却又似乎正被吸纳进一个更具力量且更为普遍的体制(也就是全球化的世界)当中。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结果虽使得愈来愈多的人自认为是可游走四海的“世界人”,但他们其实仍是无法超越国界的“政治人”。

没错,类似困境确实是整个20世纪政治生活的常态。众所周知,随着全球竞争态势的愈发剧烈,政府被赋予的各种功能也跟着水涨船高,例如美国联邦官员便从20世纪初的80万人,一路扩张到今日已超过250万人。光从表面上看起来,官僚机制的膨胀当然会带来政府权力的扩张。但相对而言,由于教育与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在人民自觉性上升之余,也不断造成冲撞体制以争取更多权利的结果;而且,在现代电讯科技(特别是电子邮件与无线手机)的推波助澜下,人们可借此获得反体制的更大力量,从而使得万能政府(让政府拥有更多介入人民生活的能力)与民主理论(让人民获得更多制约政府自主性的机会)的对立,成为当前最难解的政治问题之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