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觉察他人的愤怒(1)

在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的小说《羞耻》(La Honte)中,作者描绘了一段儿时的记忆,是父母之间的一次激烈争吵,收场甚为难堪:

我父亲一坐下,她(母亲)就开始数落他,一直持续到吃完饭都没有结束。餐具洗完、桌子擦好,她还在责备父亲,一边在厨房里忙来忙去——这狭小的厨房也是她每次抱怨的主题之一。我父亲坐在桌边,一言不发,扭头看着窗外。突然,他猛地发抖,全身抽搐,呼吸急促。他噌地站起,一把拽住母亲,一边用我从未听过的声音嘶哑地怒吼,一边把她拖到了前厅吧台。

几秒钟过后,主人公在地下室里看到了父母:

昏暗的地下室里,父亲先是紧抓着母亲的肩膀,然后又抓住她的脖子,另一只手则拿着砍柴刀。那把刀平时一直稳稳地插在一块大木头里,父亲把它拔出来了。除了抽泣和尖叫声,我什么都不记得了。

万幸的是,父亲在那一刻控制住了自己,回过神来,但他的愤怒还是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记。在之后的几天里,作者描写了父亲极似于创后压力症的状况(收音机里播放过一首带争斗音效的“西部牛仔风”歌曲,但它足以使父亲一听就立即焦虑起来)。为什么父亲会发这么大的火?女儿无从得知或早已忘记,也可能这次妻子用了比平时更加狠毒的词、更长的时间来辱骂他。

国际知名学者莫迪凯·戈特曼认为,上述情景在夫妇和情侣关系中甚是典型。妻子用抱怨和指责来辱骂、攻击丈夫,但丈夫一言不发,望向别处。妻子视丈夫的沉默为心不在焉或冷漠无感,但事实上这是男性常用的情绪控制手段。安妮·埃尔诺的父亲的情绪也许早已激动得几乎不能自已了,因为他突然“全身抽搐,呼吸急促”。

由于女人比男人更会开放地表达她们的情绪,她们倾向于把男性表面的无动于衷理解为冷漠。请注意!事实通常并非如此。我们将在“嫉妒”一章中重新探讨家庭暴力问题(即大多数情况下妻子遭到殴打的情况)。

上述情景再次提到了愤怒是暴力的铺垫,并经常导致暴力的发生。由此我们便可以明白为何所有的宗教都反对愤怒,愤怒威胁着一个团体的内部联结,且其中最弱势的往往被当作侵害目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