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社会的内涵(1)

当社会处在剧烈变革或动荡不安的时代,出现新的不公或生活困苦加重时,人类往往会追求精神安慰的境界或产生理想社会的憧憬。在人类历史上,最重要而又有文字记载的有《圣经》中的天堂、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以及在距今2500年前后中国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理念(详见附录二)和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虽然孔子和柏拉图提出的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理念,或者是以当时社会关系的现实为基础加以理想化,或者是追忆过去把历史的好传统加以理想化,用现代的眼光和观点看来,都很值得商榷。但不可否认,这些都是为解决当时的社会不公、社会动荡、生活困苦以及道德混乱而形成的理想和向往。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即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剧烈冲突,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反差:过去稳定的农业生产状态,遭受显著破坏,使不少农民破产,变成被抛弃到街头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尤其在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圈地运动”出现了“羊吃人”的景象。面对这种社会大变革的现实,当时的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纷纷提出种种药方,试图解决社会的不公平。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英国理想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出版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一书中提出的乌托邦思想,并做了详尽描述,明确指出,私有制是劳动者贫困和社会上各种灾祸之源,消灭私有制是保证人人幸福的唯一途径;另一位著名的就是威廉·戈德温在1793年出版的《论政治正义及其对道德和幸福的影响》一书中认为国家和私有财产是违反人类理性的,必须坚决消灭之,并提出未来社会应该是没有国家和政府统治的、实行财富公有和按需分配的各个小型公社的集合体的无政府主义理论。

根据他们的描述(详见附录三),可以把他们构想的理想社会的内涵归纳如下:没有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制,共同占有;

没有剥削和压迫;

社会统一组织生产和消费,按计划组织生产;

共同劳动,人人参加劳动,所有市民都从事稼穑而不论其职业如何,实行六小时工作制,所有人都善用余暇;

社会拥有丰富产品,按需分配;

人人平等,公民一律平等,政治民主(最高执政实行终身制,但不得专横暴虐),采取民主选举;

没有脑力和体力劳动对立;

没有商品和货币关系;

对儿童实行集体教育;

君主制度被一个由强大的地方代表所组成的共和政体取代,没有国家和政府统治,只保留基于自愿合作所形成的团体;

这个理想社会的构想,迅速在欧洲、美洲传播开来,后来又逐渐由西半球传播到东半球,影响了整个世界。为实现这个理想社会的构想,还有人在欧洲和北美洲建立了数百个示范试验的“理想社会社区”。仅在北美洲,自1663年一些荷兰门诺派教徒建立第一个宗教性移民社区到1858年近两百年间,就相继建立了138个示范试验理想社会社区。不过,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