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皮薄会害死猫(1)

古语中有句话:士可杀不可辱。在古代战争中,每位将士被俘虏后遭到敌人的戏弄时最喜欢说的正是“士可杀不可辱”。如果你羞辱我,那么我活着没面子,还不如死去。俘虏们为了面子而选择死亡,这种行为本是高贵的。

项羽在鸿门宴上碍于各方的“面子”,陶醉在“尊严”之中,最后在瓮中捉鳖的条件下放掉了自己最危险的敌人;战败之后,他本可以乘坐渔船逃回江东的,但超强的“面子情结”,使他没有勇气去面对和重组往日的部下,脆弱的心理素质使其失去了东山再起的信心,留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的千古之恨!

《水浒传》中写到武松上景阳冈打虎前有一段细节描写: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有虎。欲待发步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是因为他不怕死,只因他上山前跟店老板夸下海口,碍于面子,他只好一条道走到黑了。但武松是幸运的,他侥幸把虎打死,从而一举成名,既保住了面子,又获得了名声。

爱面子,往好的方面发展,乃是重视荣誉的表现;若往坏的方面发展,则是爱慕虚荣;若是爱面子爱到了不要命的地步,那就是本末倒置。

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一书中认为,“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面子观念的驱动,反映了中国人自尊与尊重他人的情感需要,但过分地爱面子就会形成一种异化心理,如果任其演化下去,终将得不偿失。

春秋战国时,齐国有三个勇士,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公孙接,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这三个人皆勇武异常,深受齐景公的宠爱,但他们却恃功自傲。当时田氏的势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着齐国国君的统治,而田开疆正属于田氏宗族。相国晏婴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而危害国家,屡谏景公除掉“三杰”,然而景公爱惜勇士,一直没有表态。

适逢鲁昭公访问齐国,齐景公设宴款待。鲁国由叔孙蜡执礼仪,齐国由晏婴执礼仪,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佩剑立于堂下,态度十分傲慢。晏婴心生一计,决定乘机除掉这三个心腹之患。

当两位君主酒至半酣时,晏婴说:“园中桃子已经熟了,摘几个请二位国君尝尝鲜吧?”齐景公大悦,传令派人去摘。晏婴忙说:“金桃很难得,还是臣亲自去吧。”

片刻之后,晏婴端着6个硕大新鲜、香气扑鼻的桃子回来了。齐景公问:“就摘了这几个吗?”晏婴说:“还有几个没太熟,只摘了这6个。”说完恭恭敬敬地献给鲁昭公和齐景公一人一个桃子。鲁昭公边吃边夸奖桃味甘美。景公说:“这桃子实在难得,叔孙大夫天下闻名,当吃一个。”叔孙蜡谦让道:“我哪里赶得上晏相国呢?相国内修国政,外服诸侯,功劳最大。这个桃子应该他吃。”齐景公见二人争执不下,便说道:“既然二位谦让,那就每人饮酒一杯,食桃一个吧!”两位大臣谢过齐景公,把桃吃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