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1)

“头可断,发型不能乱;血可流,皮鞋不能没有油。”这句话讲的就是一个面子问题。所谓“人为一口气,佛为一炷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这些死要面子的人安身立命的心理动因。

爱面子本是人的一种天性,因为人生下来就有一定的虚荣心。《现代汉语词典》对于“虚荣”一词的解释是:表面上的光彩。虚荣心,即指一个人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意和尊重。既然是“虚荣”,那就不是实实在在的,而是表象化的、昙花一现的荣耀。

虚荣心最大的危害,就是使人在追求目标时采取不切实际的、错误的手段,以致行为和目标走向偏离,铸成大错。柏格森说:“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真是一语中的。

有资料显示一般这样的人很容易产生虚荣心:

1. 自尊心过强的人;

2. 私心过重的人;

3. 缺乏自信的人;

4. 处于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社会人际交往中注重“脸”和“面子”的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强化了中国人的虚荣心理。

为了争这一份“可贵”的虚荣,有些人不顾自身条件,自我膨胀,愣是把面子吹大了;把有限的资源消耗在维护大面子上,而无暇顾及实质;虚胖的面子难以维持,就只好弄虚作假……于是,就出现“不蒸馒头争口气”“宁可伤身体,不肯伤感情”“死要面子活受罪”等语句,落了个悲剧的下场。

从前有个书生,家里一贫如洗,却极其爱面子。

一天晚上,一个小偷摸到他家中,仔细搜寻了一番,却没有发现一件值钱的东西,便跺脚叹道:“真是晦气,我算碰到了真正的穷鬼!”

书生听了大惊,赶紧从枕头下面摸出仅有的几文钱,双手捧给小偷说:“您来得真不巧,我家只有这点钱了。但在别人面前,您可千万不能张扬,给我留点面子啊!”

《孟子》中也有一个爱面子的故事,说的是一个齐国人,娶了两个老婆。他在妻子面前总是炫耀自己在外面是多么风光,经常跟大人物来往,且常常喝得醉醺醺地回家。

妻子问他:“你跟什么人喝酒?”

他得意扬扬地回答:“都是些有钱有势的大官。”

妻子告诉小妾说:“丈夫出去,总是吃饱喝足才回来,我问他都和谁一起吃饭,他说全是有钱有势的人,但家里不曾有富贵的人来,我想要偷偷地跟着他看看他到底去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晨起来,等丈夫出门后,妻子悄悄地跟在他后面,几乎走遍了全镇,也没发现一个达官显贵同自己的丈夫说话。

后来,妻子跟随丈夫来到了东郊的墓地,发现他向祭扫坟墓的人讨要祭祀剩下的食物,不够,又跟其他的人家去讨要,这就是他填饱肚子的办法。

妻子看了很生气,回来告诉小妾,气愤地说:“丈夫是我们仰望且依赖终生的人,现在他竟然这样欺骗我们,还能指望他什么呢?”两人抱头痛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