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3)

弗洛伊德在他的新技术中,也发现有精神力量会反对回想太过困窘或挫折的记忆。他发现的正是“阻抗”(resistance)。他察觉到患者对他发展出强烈的感受,也了解到这些感受属于患者的过去,但转移到分析师身上,因此发现了“移情”(transference)。从此以后,精神分析工作就被定义为运用并分析移情来了解患者的潜意识冲突。

临床治疗的再现──个案史

从1894 年开始,弗洛伊德借由研究患者以及他对自己的分析来奠定这个新学说的基础,而后者的执行必须借助于一位来自柏林的朋友——弗里斯(Wilhelm Fliess)。弗洛伊德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出梦的理论、日常生活精神官能症现象的理论、一个关于人类精神心性阶段的系统,以及关于笑话、艺术创作和文化进展的理论。在以上所有领域他都很少有先进前辈:或许我们可以把德国哲学家尼采视为和弗洛伊德最为意气相投但却缺乏系统的先辈。1902 年弗洛伊德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的教授,精神分析开始吸引学子和门徒,发展出自己的组织,终于也有了期刊、代表大会及其特殊训练机构。

这里很快地形成一个需求,弗洛伊德必须向一般大众呈现出他如何发掘大量心理知识的方式。他曾在1900 年《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当中呈现出他对梦的分析,但大众也很想知道他那新的治疗方法究竟是什么模样。弗洛伊德必须呈现出“治疗史”或“个案史”,这是一个难以应付的任务。任何一位曾经尝试向同侪呈现一个案例的精神科医师或精神分析师,都知道要将诊疗室里互动的复杂性转化为职业上的沟通有多困难。帕特里克· 马奥尼(Patrick Mahony) 或许是关于此一主题最重要的专家,他写道:“个案史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最为充分的再现(representation),然而在所有精神分析文献的类型中,它是最为难以下笔的一种。”

借助于他不寻常的写作天分,弗洛伊德巧妙地完成此任务。弗洛伊德所作个案史的复杂度及其内容的丰富性皆无与伦比。由于他直觉地将一些他当时并不了解的资料一并纳入,遂将文本“开放”给未来新的诠释。他的个案史乃是精神分析训练中讲授的经典。若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它们被拿来与易卜生(Ibsen )或纳博科夫(Nabokov )的风格做比较;由于它们构成了悬疑感,结构上也被拿来和推理小说相比拟。它们的新鲜和生动传达给我们一种感觉,仿佛透过一扇“窗户”望入弗洛伊德的诊疗室,同步观察他的工作(Buckley,1989)。这位心理学先锋有种天分,可以从乍看无足轻重的素材当中搜集潜意识意义,这种天分总是让我们惊叹(Schwartz,1998)。

第一个出版的分析个案史为“朵拉”(Dora )个案,一位中断治疗的年轻歇斯底里女性。标题是《一个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断》,1905 年出版。弗洛伊德以一个失败的案例来作为呈现其工作的开始,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多年以后他评论道,这段治疗失败是因为他还不了解移情的重要面向。

下一个个案史就是呈现在本书中的研究,也就是对二十九岁的恩斯特· 蓝泽博士的分析,他本人同意此个案史的出版〔患者的真实身份一直不为人知,直到1986 年马奥尼在他关于此案例的重要专论当中才将之揭露;在斯特雷奇(James Strachey )的标准版(Standard Edition) 英译中,他则被称为保罗· 洛伦茨博士(Dr. Paul Lorenz)〕。由于老鼠在其幻想世界中的重要性,他又被起了个绰号叫“鼠人”,到了今天这已成为这位患者的别名。这是唯一的弗洛伊德的原始手写笔记仍然存在的个案史。通常在案例出版后,弗洛伊德就破坏其笔记,而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本案例笔记的命运如此不同。它提供给我们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来研究他和病人的互动,以及研究这互动如何被提炼到出版的个案史当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