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石油战争:十面埋伏(9)

步步紧逼

在中东和非洲这些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地区,美国一步步地排兵布阵。除此之外,五角大楼和中情局还扶持“非政府组织”在西藏、新疆以及缅甸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2007年,所谓“袈裟革命”(即藏红花革命)在英国前殖民地缅甸爆发,目的是改变缅政府的亲华立场。如同乌克兰、格鲁吉亚、塞尔维亚的“颜色革命”一样,“袈裟革命”也是由美国国务院、五角大楼、中情局一手操办。

乌克兰的“橙色革命”、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对俄罗斯呈围堵之势。“袈裟革命”也是华盛顿精心安排的政权更替运动,发生在中国周边的战略要地,与对俄罗斯的做法同出一辙。具体做法不外乎“打了就跑”的“蜂群”战术,核心成员训练有素,依靠网络博客、手机短信联络,只不过抗议者变成了穿藏红花色袈裟的和尚。尽管讳莫如深,但CNN在2007年9月的一次直播中还是露了马脚,承认缅甸抗议活动的背后是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运作。该基金会是美国政府旗下的“非政府组织”,专门颠覆那些华盛顿看不顺眼的政权。

2007年8月,缅甸政府出人意料地把燃油价格调高了100%-500%,货币购买力大幅缩水。缅甸约5,000万人口,民众的生活水平原本就不高,据联合国统计,他们每月收入的70%都用于食物,油价飞涨对大多数家庭来讲难以承受。据非官方统计,缅甸的通货膨胀率达35%,这自然引发僧侣大规模抗议。可笑的是,燃油价格由市场调控的做法恰恰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改革”建议,而这两者是华盛顿的左膀右臂。

CNN把僧侣在前首都仰光游行的画面作为特写镜头,其背后有重大的地缘政治含义。

缅甸的陆地面积和德克萨斯州相仿,是华盛顿这出大戏的受害者。至于导演,不外乎国家民主基金会、索罗斯的开放社会研究中心、自由之家,还有吉恩·夏普的爱因斯坦研究所。

2003年10月30日,美国国务院在其新闻公报中承认:“美国政府支持国家民主基金会、开放社会研究中心、英特新闻(国际记者培训机构)为推动地区民主进程所采取的活动。”[18]

国家民主基金会名为“民间组织”,实际上是由美国政府出资,其创始人在《华盛顿邮报》曾坦言,该组织的目标就是为美国的外交做势,与冷战时期中情局的所作所为并无两样。在缅甸颜色革命中,索罗斯的开放社会研究中心一马当先,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背后出钱出力。

为实现缅甸政权更迭,从2003年起,美国国务院至少每年给这些“非政府组织”拨款250多万美元。据报道,“袈裟革命”的指令多数来自美国驻泰国清迈的总领事馆,那里也是招募和培训异见分子的大本营,有些甚至送回美国培训,然后再派回缅甸兴风作浪。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承认,对缅境内主要反对媒体都曾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包括《新时代》杂志、《伊洛瓦底》杂志、民主之声电台。[19]

“袈裟革命”是僧侣唱主角的非暴力政权更迭运动,总策划是吉恩·夏普,他一手创建了爱因斯坦研究所,这个名字极具迷惑性,它的靠山是美国情报部门,总部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是国家民主基金会的衍生机构,二者实乃一丘之貉。该所意图在世界范围内引发“非暴力”政权更迭,是实施美国战略意志的急先锋。1988年,缅甸军政府在“88运动”中对反对派大开杀戒,该所从次年便开始了在缅甸的活动。中情局特工罗伯特·赫尔威上校是前驻缅甸武官,也是秘密行动专家,他在1989年把夏普请到缅甸,训练反对势力如何采取非暴力行动。[20]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