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到“海盗”这个词时,想必脑海中便会出现飘扬的骷髅头旗帜、有骷髅头标志的帽子、穿着耀眼的长正装的船长、独眼龙,等等。在有些影视作品中,海盗被描绘成英雄。描述海盗的故事中,一般都会出现藏匿的珍宝、人员稀疏的岛屿和聪明伶俐的鹦鹉等。但是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海盗跟影片中的海盗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海盗只是在海上做盗窃、绑架等犯罪行为的集团而已。
现在的海盗主要活动于从印度到非洲东部沿岸的印度洋、非洲西部海岸和中美加勒比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索马里海盗,他们经常出现在新闻的头条。1991年,索马里内战爆发,令亚丁湾这一带海盗活动更加猖獗。索马里海盗出没于红海和印度洋之间的海域,其咽喉要塞亚丁湾是海上贸易的主要地区,这里经常有往返亚洲和欧洲的运货船只,所以有很多海盗混迹于此,这些人是为了钱而成为了海盗。他们主要是绑架船只、用勒索到的钱购买武器。他们甚至还会绑架装有坦克、各种武器的船只。现代的海盗已配备了卫星电话等高端技术产品,正向高技术、组织化发展。2008年,索马里海盗从各个船只索取的赎金达到了3,000万美元,截止到2008年10月,仍控制着15艘船只和300多名人质。据国际海事局(IMB)2008年的统计,在当年两个季度内发生的62起海盗事件中,有24起发生在索马里海域。索马里因长达30年的内战,实际上处于无政府的状态,依靠外来资源的救助,海盗也趁机肆意猖獗。
历史上海盗出现最频繁的地区是亚洲,其中印度尼西亚周边海域是世界上海盗活动最为频发的地区。到2007年,该地区一直是世界上海盗事件发生率最高的地区。后来因为印度尼西亚政府的集中对抗,猖狂的海盗终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现在,比起亚洲,非洲的海盗数量剧增,海盗劫持事件分别为2003年445起、2006年239起、2007年263起。
海盗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自从人们坐木船航海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第一批海盗。到了中世纪,不少人因生活所迫成为了海盗,不过,他们在航海方面都是出色的船员。在当时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下,做海盗能够获得更令人满意的收益。不少在船只、军舰、私人捕鱼船上工作后的20来岁的年轻船员踏入海盗的行列,与为船主做事或服务于海军相比,做海盗可以平摊利益,在很短的时间里创造财富。这一点对下层阶级的船员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
海盗也是一种国际性组织,由不同国家、阶级、种族的人们所组成。从1715年至1725年活动于加勒比海的700多名海盗中,人数最多的是英国人,达到了35%。此外美国人占25%、西印度群岛人占20%、苏格兰人占10%、威尔士人占8%,瑞典、荷兰等濒海国家的人数在2%左右。
从1690年到1730年,这40年被称为“海盗的黄金时代”。当时的海盗并没有要掠夺金银的想法,他们主要的目标是往返于欧洲和美洲的贸易船只或是从非洲西部运输奴隶、糖酒等食物到加勒比海的一些船只。
严格来说,海盗真正威风八面的时期仅仅是从1714年到1722年的8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海盗文化在全球引发了深远的影响。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他1728年出版的《鲁滨孙漂流记》中创造出了“船长查尔斯·詹森”这样一个浪漫的人物形象。在当时大众的浪漫想象中,将海盗活动视为躲避现实的手段,也有许多新闻报道了海盗的活动,但大部分都是不正确的。把海盗的故事带入到大众文化领域的人是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他在1883年完成的《金银岛》对海盗的大众化印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本书一经问世就备受人们的好评。1904年,詹姆斯·马修·巴利写的《彼得潘:不会长大的男孩》中邪恶又无能的胡克船长也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关于海盗的内容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成为了儿童书籍的主要题材,1930~1940年间,以海盗英雄为题材的电影屡屡登上大荧幕,而好莱坞影片《加勒比海盗》系列便是海盗电影作品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