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与英雄/家长故事
一开始,国王便已经结婚,走到了人生的中年时期。不过,这篇故事并非仅仅同国王有关,因为戏里还有另一个主角,那就是他的儿子——王子。也就是说,这个童话有一父一子两个男主角,而且情节富有深意。人到中年,许多男人不是已婚便是身为人父,或者承担起父亲般的责任,监管年纪更轻的男人。然而,对于他们自己的父亲而言,男人们仍然是儿子;对于地位更高的领导而言,他们仍然要毕恭毕敬。因此,男人便在发号施令的父亲式角色和恭敬顺从的儿子式角色之间摇摆不定。这篇故事用双主人公的方式惟妙惟肖地把握住了男人的双重角色。
故事的焦点是巫王和儿子争夺美丽公主的斗争。这便是因弗洛伊德而为世人熟知的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认为,父子之间的竞争是男性心理的核心。他的观点其实还可以推而广之,因为竞争往往也发生在男性师傅和男性徒弟、男性教师和男性学生、男性老板和男性雇员之间——每个男人都试图做得比别人好。父亲式角色和儿子式角色之间也有斗争,全世界的童话故事对此都有反映,如格林童话《魔鬼的三根金发》(The Devil with Three Golden Hairs)、塞尔维亚戏剧《三个神奇的乞丐》(Three Wonderful Beggars)和印度故事《天定姻缘》(The King Who Would Be Stronger Than Fate)。
不过,这篇故事并没有止于俄狄浦斯情结,而是引入了父子心理的某些其他元素。王后去世后,国王无法从悲痛中恢复,因而借长途旅行消愁。在旅途中,他忽视了自己的儿子。这种情况对大多数男人而言都熟悉得令人心痛。在当今社会,父子关系通常非远即疏。父亲忙于工作,鲜有时间陪伴儿子,提供的情感支持也更少。因此,儿子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并且往往在中年时才认识到这份渴望究竟有多深。在此之前,青年男子通常都忙于排斥父亲,无法注意到自身“对父亲的渴望”。(有时父女关系也与之类似,但我在本书中只关注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