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一切”的形而上学批判(2)

康德的批判哲学旨在回答在哲学里始终很重要的三个基本问题:“我可以知道什么?” “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我们可以说,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处理的是第一个问题,但是他没有直接回答它。他感兴趣的主要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一切,而是一个有限制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绝对且无条件地知道些什么?以他的术语来说,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可以先天且独立于经验地认识到什么?”(15)换句话说,康德想要回答的问题是:形而上学家(包括他自己)所寻找的那种知识是否可能?该书大体上是在证明,传统的形而上学是一个根本的错误为基础,因为它预设我们对于独立于经验以外的世界可以拥有实质的知识,而康德认为我们不能有效地提出这样的主张。

康德称传统形而上学的主张为“先天综合判断”。他认为我们不可能先天地认识独立于经验以外的世界。但他也没有追随旧有经验主义哲学的脚印,认为一切的知识来自经验,并且把知识归结于感觉和反省。康德认为所有知识都有个先天的要素。就如他在就职论文里主张的一样,他认为我们替可知世界提供了形式。事实上,我们以及其他类似于我们的有限存在者,必然有个认识机制,而可知世界的形式层面便是由它建构出来的;而让我们得以作出关于这个世界的先天综合判断的,便是这个认识机制。这些先天综合的主张,与实在性本身无关,而仅仅涉及如我们这样的存在者所经验到的世界。我们之所以能够对于显现在眼前的世界作出先天综合判断,完全是因为我们拥有让我们得以去经验世界的认知原理。正因为如此,这些判断不可以视为对于独立在我们的认识机制以外的世界的判断。如此,形而上学只能告诉我们经验的预设为何,或者一切经验的实现条件是什么。此后,康德便称一切关于先天知识的可能性的研究为“先验”研究,因而称自己的探索为“先验哲学”(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

康德称先天的认识论条件为“形式”,一切的知识都必然臣属于它。接着他又把形式分成三类,亦即:一、感性形式;二、知性形式;三№性形式。

形式的第一类,即感性形式,是空间与时间。它们不是“自在之物”的性质,而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的主观条件。然而,由于我们不得不把世界认知为有空间和时间,因此,时空里的事物或者“表象”,对我们而言是客观的。康德说,它们“在经验上是实在的”,但是“在先验上是理念的”。如果我们的构造不同,那么或许我们会有办法就自在之物去“看到”(或直观)它们,而不是其现象。但作为有限存在我们无法不依赖感官来经验事物。时间与空间对我们而言是一切经验的必要条件。它们为我们的经验世界提供了先天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经验世界必须有某种时间和空间的性质。几何学与算术是处理以时、空为前提的先天综合判断。康德在先验感性论里的立论,亦即处理感性的先天形式的部分,大部分在其就职论文里已经出现过。

第二,我们的知识依赖知性的形式,或者说一群基本的先天概念。康德在先验逻辑(或称“概念分析论”)第一部分里讨论这些先天概念。他借用了亚里士多德的用语,称这些基本概念为范畴。他在这个部分的看法虽然与1770年的论文大致相同,但从某些角度来看还是有些许差异。首先,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他列出了一个不完全的概念表,在《纯粹理性批判》里,他则主张这样的范畴计有12个,而且他是由惟一的原理严格证明出来的。于是范畴总共包括量的基本概念(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质的基本概念(实在性、否定性与限制性)、关系(依存性与自存性、原因性及从属性、协同性)与模态(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与非存在、必然性与偶然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