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3)

事实上,梅茨格告诉他的读者们,如果有人胆敢提出不同的看法,康德就会有被侮辱的感觉。梅茨格似乎觉得这样还不够,因而还揭发康德肆无忌惮地支持法国大革命的主张,甚至在名门望族的餐桌上为其辩护。他不怕名列哥尼斯堡的黑名单。康德非常无礼,也不关心别人的感受。此外,他还虐待自己的仆人。他没有受过教育的妹妹在他临终前来照顾他,康德都不允许她同桌吃饭。“难道伟大的思想家康德的心胸竟如此狭隘,甚至容不下妹妹坐在一旁用餐吗?”(14)据说康德在去世之前曾经说过:“他将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从未意图做过不公正的事。”梅茨格的结论是:“这正是所有自我中心主义者的信条。”(15)

梅茨格虽然没有深入讨论康德的宗教观点,却也忍不住要强调康德对宗教的“冷淡主义”──即使不是否定它。他对神学家的看法并不公平,不喜欢有信仰的人。他对法理学所知不多,因而不是很重视它。他对法学系的同仁不太尊重;他对医学虽然评价较高,却在自己没有资格说话的领域里对它品头论足。例如,他根本不懂解剖学,却对以解剖学知识为先决条件的主题大放厥词。他的态度前后不一:虽然他是个厌恶女人者,却又喜爱胡费兰(Hufeland)的《长寿法》(Makrobiotik),而书中的主张是婚姻可以延长男性的寿命,梅茨格宣称他不想否认康德哲学的重要性。不过,虽然他乐于承认康德的作品对于哥尼斯堡大学的声望有很大的贡献,康德其人却有很多缺点。

梅茨格向世人表示:康德的作品固然伟大,但是作为一个人,他却令人不敢恭维。他和平常人一样小气,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总而言之,康德不是德行的典范,而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不算特别好,也不能算特别坏,但学生最好不要把他当作效法的对象。

梅茨格写这本小书,是因为其他歌功颂德的书给他的刺激。(16)在康德过世前,市面上已有数种极尽澳奉承的康德传记。不过真正引起梅茨格的写作动机的,恐怕是约翰·戈特弗里德·哈塞(Johann Gottfried Hasse)在不久前发表的《康德的特殊见解:一个餐桌朋友的见证》(第二版作“康德的最后话语”)(Merkwuerdige[Letzte]Aeusserungen Kant’s von einem seiner Tischgenossen)。(17)哈塞是东方语言学及神学教授,与康德 1786 年3月熟识,并且经常参与康德的晚宴,特别是在康德死前三年当中。哈塞的小书不是要成为康德的生平概要或是传记,也不是要取代关于这个伟人更重要且详尽的介绍作品。《见解》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记录了康德晚年的颟顸无能。

哈塞表示,他只想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不过康德大部分的朋友都认为他不这么做还好一点。在《关于费希特知识学的公开宣言》里,康德自己就曾引用了一句意大利的俗语:如果上帝能替我对付我的朋友,我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敌人,并且表示“有些朋友虽然充满好意,却老是笨得帮倒忙”。(18)哈塞的作品笨拙而固执。虽然他想赞美康德的伟大,举例说明其正直的心灵与端正的品格,其结果却是越发启人疑窦。例如,哈塞提到康德晚年撰写的书。老哲学家有时甚至说那会是他“最主要的著作……堪称其整个体系的代表”。然而哈塞接着又表示“后世的出版者必须特别谨慎,因为康德晚年经常把比较好的段落删掉,并代之以差一些的文字,而且还穿插了许多废话(如某天安排的菜肴)”。哈塞所留给我们的许多故事,似乎只是让我们对康德的智力产生怀疑(20)

这还不是哈塞的书最坏的部分。它还让人怀疑起康德的人格,尤其他对待亲友的态度更是可议。哈塞指出康德每年都以可观的数字资助其亲人,却又表示他不曾在任何场合向别人“谈起”他们。他告诉读者,康德从来没有回答过与他的亲人有关的问题,而且当他的妹妹在他晚年来照顾他时,他还试图隐瞒她的身分,“虽然让人端桌上的食物去给她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