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总统徐世昌 1

明清两代,翰林官为文化层次最高的文人群体,他们集官僚和学者双重身份于一身,多以“达则兼济,穷则独善”为理念,进则跻身庙堂,辅佐国君之政务,退则隐居于民间,可引领一方之风俗。往往是沉浮沦落,大喜大悲,而又能从容面对,进退自如。翰林群体成员因居于士人顶层,其作为最能展示此上述特点。因此,对翰林群体中翘楚人物进行抽样研究,可深化对中国传统社会运作规律的认识。而对清末民初著名历史人物徐世昌(1855—1939年)的人生轨迹进行考察,似乎具有非同寻常的典型意义。

徐世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他靠科举起家,出身翰林,清末时位极人臣,民国时又官至大总统,成为国家元首。据朱保炯等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卷下,徐世昌考中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二甲第五十五名进士,赐出身;另据朱汝珍编《词林辑略》卷九,徐世昌,字卜五,号菊人,直隶天津人。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官至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内阁协理大臣。由此可见,世昌乃正途翰林,且官居一品,属清末重臣也。

徐世昌祖籍浙江鄞县绕虎桥村,其曾祖、祖父在天津为盐商,故又落籍天津。清道光年间,高祖徐诚为河南南阳知县,卒于官;祖父思穆,任河南中河通判,在卫辉安家。世昌出生于卫辉府府治汲县(今卫辉市)城内曹营街。七岁时,父亡故,寡母隐忍持家,虽家境贫困,却宁可典当家产,也要延师教子,并自督课,尤重德育。世昌曾回忆道:孩童之时,若有三份食物,便思得其两份,母即予严斥:“今日如此,长大又当如何?!”宁可将食物扔掉,亦不令世昌食。稍长,每交一友,母必察其人品如何,果系贤才,则款以美食;否则立予斥绝之。人见其孤苦,劝其依一县令亲戚,徐母曰:“托人余荫,罔知艰苦,无复有刻厉振兴之心矣!”族人感叹曰:“汝苦心持家教子,异日必有成就,真我家功臣也!”此番经历对世昌日后养成老成持重、不偏不倚之行事风格所关甚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