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论 2

杰出的学术文化世家是中华文明的骄傲,学术文化世家的消逝是时代的悲哀,反映的是时代变迁中的文化断裂和整个社会的学术水准的降低,因此决不可小视。这绝非私人或家庭小事,而是社会问题。学术文化世家的重新构建,关乎未来中国学术之兴衰。我们应努力营造一种氛围,既能发挥诸位大师及其传人的潜质和努力,也要让外部社会条件与文化传承的规律相互适应。在文化学术制度建设方面,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作一番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跳出各种作茧自缚式的清规戒律,真正使文化学术人才脱颖而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人文学科的学术文化有极强的继承性,诸多研究课题或项目,往往需要一代甚至两代、三代学者前赴后继才可圆满完成,除了团队合作,学术文化世家往往更容易承担上述学术重任。探讨一下学术文化世家消逝现象的原因,为学术文化大师的产生而筹划,为学术文化世家的传承后继有人而鼓呼,应是一项具有忧患意识、超前意识的明智之举。但知易行难,如何使全社会认识到此问题的症结并找到可以操作的办法,则任重道远也。

其三、回顾中国历史,黑暗程度之烈与时间持续之长举世无匹。而作为适应之策,以翰林前辈为代表的士大夫即知识分子大多对各种不公和挤压的心理与生理承受能力超强,传统文化中不乏具有珍贵价值的修身养性、益寿延年的有效方法,内圣之学当是具有永恒价值的珍贵文化遗产。恭俭平和、宠辱不惊,立人达人,澹泊敬诚,温柔敦厚,求实避名,含章可贞,善始善终,是永远值得我们效仿和追求的高远境界。而反观我们这一代学人,却大多不知修身养性为何物。面对学术生态严酷,竞争压力巨大的现实,似乎只知自强不息,焚膏继晷以求出人头地,而经常忘记自己亦是沧海一粟,血肉之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却往往欲速不达,适得其反。环顾四周,生活情趣寡淡,周身肌肉紧绷,满脸愁云密布,双目血丝条条,头顶华发几缕,面部表情麻木,语言干瘪无趣之辈比比皆是,难以计数。当然,我们提倡修身养性绝非消极逃避,而是要以更健康的体魄,更健全的精神,更努力的工作以推动国家的进步,履行我们的职责,完成我们的使命。

最后,我想用一首诗将全文予以归纳,附于本书之后,以作为结语:诗曰:

百年沧桑话翰林,高华大雅久追寻。美雨欧风惊故梦,琴心剑胆护族魂。哲思似火驱蒙昧,史笔如椽判伪真。文脉当随国势转,续绝立命待来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