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4)

作为武侠小说和影视的小小爱好者,我还奢望着能借这本书,向我心爱的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致敬。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作品,不是镜花水月的虚渺,而是人生镜像的高度提炼,蕴涵了各种普世的哲理。

武侠作品中的创作精髓,细细揣摩,那些沉淀智慧的拳脚功夫,有时能给新闻人以“天灵盖”被打开的顿悟。

在汗牛充栋的学院派新闻实务书中,用武侠作品撞撞新闻,剔除那些玄远的理论,混搭进梦幻和侠气,也许味道别具一格。

当然,由于我个人的局限性,难免挂一漏万,对节目的评析会有偏颇之处,有些武功的对照,也会有牵强之嫌,有请各位读者大人,多多海涵。

再者写这两本小书册,也为打捞评论部的丰富矿藏。

我家有个大箱子,藏着些宝贝。

评论部某年年会印的卡片、《社会记录》黑板上写我名字的贴牌、《新闻1+1》创办时的那期“空谈”特刊、陈虻追悼会上的小白花,等等。

我不轻易拿出它们看,知道它们在,心里就很慰藉。

2013年3月,我隆重地拿出了它们。

3月31日,愚人节的前一天,对我很特别。

2008年,3月31日,多希望是提前降临的愚人节,可惜不是。那天,悲伤传来,我第一次得知,时任新闻评论部副主任的陈虻,确诊为胃癌。我惆怅着、祈祷着、博客中碎碎诉说着他的好,怎么都成了徒劳?半年后,2008年12月23日凌晨,47岁的他英年早逝。

2012年,3月31日,有点猝不及防。有个小生命,用测纸上的两条红线,宣告在我体内安营扎寨。我庆幸,这天不是愚人节。

生与死常在顷刻间转换,活着是一种偶然,新生命的奇特,在于不断让希望萌芽,让祈愿延伸。

“南院大师”陈虻墓碑上刻着:“如闪电之耀亮,如夏花之绚烂”。作家王开岭说,精神是种不死的能量。它是守恒的,永远栖息在空气中、月光下和后人的行动中。

十月怀胎间,我启笔整理这两本小书册,也为传递在我心头焐热的,评论部,特别是陈虻留下的能量。

夜班回家路上,我常听着小娟的《天空之城》,仰望星空,想如电影《柏林苍穹下》,会出现一个陈虻音貌的天使,指点迷津。陈虻的很多话是解药。面对不解的困惑,想想自己出发时的模样。

我想象自己,是马丁斯科塞斯电影《雨果》里的小男孩,抱着那个神奇机器人,一起寻找电影前辈“梅里爱”,寻找那把心形的钥匙,那是开启新闻理想的密码。那精神徽章,就像鹿身上的梅花,不容玷污。

我曾经的网名叫“阴阳怕懵懂”,2010年评论部年会,作为先进个人的“被代表”,我站在台上发言。当着众人面(台下还坐着孙玉胜副台长),我感谢南院收留了“蒙昧、懵懂、有梦想”的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