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巴尔干的持续轰炸是一次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充分表演,特别是我国驻南使馆被炸更引起了我国人民强烈愤慨和谴责,这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在此以后所发生的事情,以及“喉舌”传媒所发出的信息和论调,还有不知哪里忽然冒出来的一些“战略家”占据舆论要津,头头是道地“分析”,给人的感觉似乎又要“七八年再来一次”,重新清算自开放改革以来的(至少是)外交路线。由于涉及对整个世界局势的看法,势必也涉及国内建设的路线。令人大惑不解,也令人担忧。
冷静地、理性地思考,实际上世界局势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的问题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利益、需求、力量对比等也未发生根本变化。为什么竟会发生如此大的震动,好像对整个改革开放以来的路线方针和对世界形势的看法都要“重新认识”呢?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十三亿人民的长远福祉究竟何在?
战争与和平 这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政策的出发点。在改革开放前几十年,一向以“只要帝国主义存在,世界战争(不是局部战争)就不可避免”为理论基础。因此有“深挖洞、广积粮”,“大三线、小三线”,“全民皆兵”,等等,一系列口号和政策。而且,总认为有人“亡我之心不死”,先是“帝”,后是“修”,挺身而出要做世界革命领袖。结果几乎与世界所有强国富国为敌,也没有拯救弱国穷国,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失去了宝贵的时机和时间,自己却濒于经济崩溃。好不容易到80年代初,邓小平和一批高层有识之士经过深思熟虑,排除阻力,得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的论断,改革开放的路线才得以推行。因为“开放”的实质就是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开放(包括与之相联系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点,实际上毛泽东主席乒乓外交的战略决策已经打下基础。如果认为对方不可避免地要发动世界大战,而且主要是以我为对象,如何能够开门揖盗?那正是闭关锁国的依据。
美国对外的霸权主义非自今日始,特别是干涉别国内政是它的外交常规,当初我国领导人在得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的论断时并未忽视这一事实,自从与美国建交以来,对它这方面的批评和斗争也从未断过。但是霸权主义不一定等于战争,局部战争与世界大战还是两回事,引起局部战争的动因也不一定是帝国主义(例如两伊战争)。美国并没有变,是我国宣传的调子经常变化。所谓美国的炸弹使我们“清醒”之说,如果指的是美国国际行为的霸权主义,难道原来我国的外交决策和实践就是建立在糊涂的基础上?要么是提出此论者自己原来不清醒?如果又回到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说,如有的文章说现在只是两次世界大战中的间歇,而且历史把中国推到下次大战的最前线,那么这种论调不但依据不足,而且十分危险。以在战场上吸引火力,高呼“向我开炮!”的“英雄”姿态用之于国家民族的安危,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所幸对决策尚未产生影响,否则适足以祸国殃民。但是这种论调连篇累牍地在本该是“喉舌”的传媒上宣扬,对国内外舆论都起误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