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千张面孔(2)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关系型社会而非完善的规则型社会,在对中国社会网络的实证研究方面,刘军的《法村社会支持网络》对中国北方一个农村的社会网络进行了整体性考察。张文宏主要关注北京城市居民个体网络的《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社会网络》一书则得出让我们感到惊讶的结论:我们所在的阶层地位对我们各自的社会网络有很大影响,而相对来说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等个人特征对社会网络的影响则不大。

对于更关注实务的读者来说,最适合的读物莫过于奇达夫与蔡文彬合著的《社会网络与组织》,它综合了社会学与管理学视角,对如何在组织研究中运用社会网络方法的主要概念、方法和原理进行了精到的概述,并侧重分析了微观与宏观层面的连接、网络组织的静态结构与动态演变、组织认知、战略管理等实际操作中的关键问题。

追问“我是谁?”固然重要,但了解在整个社会网络中别人如何看待你、如何对待你也非常重要。亚当·斯密曾说:“(跟我们一起生活)的那些人的表情和行为……是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唯一的镜子。”而德里达在阿尔都塞葬礼上致辞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千张面孔。”是的,人类是群居的、具有创造力的高等动物,关系是个体身份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对关系的研究,就是对人本质的研究。

(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张文宏:《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马汀·奇达夫、蔡文琳:《社会网络与组织》,王凤彬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本文发表于《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11月30日D3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