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进剧院时丝毫没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一边凭兴趣看戏,遇到合适的题材,不跟别人商量,一机灵自己就把提纲“打”过,随即就“写”了出来。我真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啊。于是两年中就私自炮制出六本大戏与名为《孔雀裘》的这个中型戏。有时觉得某一点上有心得甚至有突破,就拿到艺术室去展示一下,最后赢得大家一个“不错,有点意思”的评语,这话说完,我也就把本子塞到抽屉之中。因为除了几位元老之外,其他编剧基本都没有“上本子”的可能。
让我料想不到的,是与我差不多同时到剧院的,还有一位大名家:李世济。她本是北京京剧团青年主演当中的“第一位”,“文革”后想换个地方,于是由文化部部长黄镇介绍,正式调入我院,分在二团当主演。她是程砚秋的学生,过去陪马、谭、裘唱过许多老戏,也创作过若干新戏。如今,她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她观察着新环境,新环境也在观察她。等这个过程大抵进行完毕,她正式“出手”,邀请范为她的改本《文姬归汉》补充一个小唱段,还声明是“黑活儿”。范欣然接受任务,把小唱段完成得特别好。随后世济再三感谢,并表达了希望长期合作的愿望。范这时主动提出一个“条件”,“希望同时带一个青年,名字叫徐城北。”范提出条件,事先并没有与我讲,足见古道热肠。因为这样做,还存在一个李世济愿不愿意的问题。对方哪能不愿意呢?世济一口答应,还说:“我早知道他,他的唱词像汪曾祺,还善于飞快地写小文章……我正需要这样的一个人。”随后范老带我到世济家吃了次饭,这种合作就正式订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