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迷上戏”有两种解释:一是喜欢看戏,就掏腰包买戏票,进戏园子看戏;二是由此进一步发展,终于进入剧团,成为专业人士。20世纪50年代,我只是一名中学生,家长又不是干这行的,我怎么可能进梨园呢?但今天想起来,冥冥中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50年代中期一把抓住了我,前推后搡着,把我往梨园的圈子里送,自己想稍微慢点都不成。
如今回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在中国京剧院浸泡了十五年,结交的京剧名家就多了,还写了几十本关于梨园的书,大约没人怀疑我早就是“迷上戏”了。重新回想这一漫长过程,大约可以分作以下的三个阶段。
小时候,曾有一段时间离开父母,住进了爷爷家。那是个四合院,不是最大的那种,但在北京也算是中等了。我人虽小,但属于“老徐家”的长房长孙,自然没人欺负我。我呢,对四合院的生活感到很新鲜,也就愿意多跟着大人活动。换而言之,很甘心跟在爷爷和奶奶的身后,当一名忠实的“跟屁虫”。记得五六岁时,爷爷和奶奶,还有姨奶奶,一天要去前门,问我愿不愿意跟着去。当然没二话,就一起去了。若问去前门干什么?先去商场买东西,然后在饭馆吃饭,最后晚上在戏园子听戏—是听一个大名角的戏。爷爷说了大名角的名字,我没记住。随后再问,爷爷不屑回答,我也就不再问。因为京戏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在我幼小的心中还是未知数。它能有大百货商场的五颜六色?能有大饭馆的山珍海味?能有……我此前还没看过戏,对什么是戏心里还真没底。总算爷爷家离前门不算远,但也得坐三轮儿,我挤在奶奶膝前,有些窘迫,但没有其他办法,再怎么挤,也不能让小孩子独坐一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