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动词,还是名词 1

来做一个提问与回答的游戏吧。

如果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爱是一个动词,还是一个名词?你会怎么回答呢?

我猜,大部分人的回答都差不太多:既是动词,也是名词呗。例如,“我爱你”的时候,它就是动词;“我对你的爱”里“爱”就是一个名词。

从语法的角度来看,这个答案当然一点儿问题也没有。这个问题本身,似乎也没有什么能难倒别人的挑战性。

让我们来继续下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爱究竟是作为动词的时候多,还是名词的时候多呢?

说得更简单一点儿,也就是你更在乎“去爱”或者“被爱”这个过程,还是更关心每一次付出了多少的爱,然后又收获多少呢?

这就好像是一次去采摘苹果的郊游,带给你更多快乐和满足的是攀上爬下、有说有笑地“摘”,还是抱着满满一大篮子红扑扑苹果的时刻。

这有点儿类似于一个永远纠缠不休、众口不一的问题:我们做一件事情,究竟是“做”本身重要,还是付出和得到的更重要。

许多问题,可能都没有最理想的答案。不过,起码在爱情的领域里,我认为,我们还是需要将爱,更多地作为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来对待。理由其实很简单:当爱,作为一个动词的时候,它不是静止的,有一个从我到你,或者由你及我的去向,这种充盈着流动感的爱,才会够鲜活。

爱,需要强调的一种感觉,就是一传一达、一接一受之间的温柔流转。当我们对彼此的心意和感情,像一条潺潺的溪流一样,在给予—接受—反馈的流程中完成对心灵的浸润和温暖,爱情才具有了灵动的生命力。

当太在意爱的名词形态时,我们会比较容易把爱看成是一个可以用来比较、衡量或者是交换的物体。如果能够发明一杆秤,像给苹果称重量一样称一称“爱”,我想肯定会热卖。

这副场景好像有点儿太不浪漫、太没情调了。可是很遗憾的,这就是将爱过于名词化了的结果,如同一个物化的过程。而物化的结果,就是爱的僵化。它已经被切掉了流动的灵性和生命力。

这时,盘旋在我们脑海中的念头是:“我付出了多少爱,得到了多少爱,是不是吃亏了呢”;或者是,“我要给你多少爱,才能‘充满’你,好让你的爱只属于我”。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在暗示着只关注代价和结果的倾向,而忽略了爱作为一个行动,它本身在实现一段亲密关系中的丰富与深邃的意义。

当爱作为一个活力十足的动词的时候,它会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力,如同一种在互动中生成的能量感应,那是一种将两个人紧紧连接在一起的力量。

Haven学院创办人、医学专家麦基卓(Jock Mckeen)和黄焕祥(Ben Wong)曾经在他们的作品中写道:“爱不是一个东西,不是一个物体,甚至不是一个名词。爱是动词,是表达情感的动作。根本没有爱这种东西,只有爱的动作。爱是一种过程,没有一个可以称为爱的终点,只有旅程、生活中的发展计划,人在其中可以发现自己和他人在相爱的关系中。”

我感觉这段话,真是说得挺到位。

让我们来仔细回味,究竟什么时候,你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在爱着呢,又是什么能够让你最深切地体会到,身处被爱时那份浓浓的喜悦呢?

感情,总是要在行动中才能体现出它的存在感。当我们念出爱这个字眼的时候,它只是一个淡淡的、轻飘的音节,是我们真实实际的行动,赋予了它含义与力量。

我想,现实中不会有这样的场景发生,一个人对着另外一个人说:“好啦,现在我的心中装满了对你的爱。如果可以的话,也请你在心中装一些这样的爱。”对方如果同意的话,两个人便可以各自怀揣着对对方的爱,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无厘头的科幻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