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来自于勤力奋斗 (2)

由于马斯洛家是移民,朋友很少,家庭之外的环境对马斯洛来说,同样是陌生、冷漠的,没有多少感到温暖的事可以回味。

许多生活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的人,往往自怨自艾,不思进取,成年后将自己的落魄归咎为“命不好”,没有好的父母,没有好的环境。马斯洛在冷漠的环境中,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温暖的去处——图书馆。他从小聪明,识字很早,这是他的幸运,从5岁起,他就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后来他回忆说:“我十分孤独不幸。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

上学后,马斯洛是学校里极少数几个犹太人之一,难免受到排斥,当时的社会,反犹太情绪非常浓烈,马斯洛经常遭到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欺凌,苦闷的他,只好尽可能地躲进图书馆里,这里几乎成了他的避难所。他沉溺于书籍的海洋中,醉心于阅读,从此他养成了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并坚持了一生,这使他受益匪浅。

马斯洛还有一件苦恼的事,身体差,相貌丑,这使他极度自卑,为此他努力锻炼身体,试图弥补身体上的缺憾。但真正让马斯洛拾回自信的是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他天分高,学习刻苦,因此成绩极为优异,让老师和同学们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受此鼓励,他更是勤于学习,并且顺利考入大学。此后,学业上和事业上的成功,使他完全摆脱了童年时便伴随他的阴影,他变得乐观而自信。他在纽约市立布鲁克林大学担任助教期间,大家公认他是一个快乐、风趣、充满热情的人,他对学生关爱和鼓励,为他赢得了高度赞誉。

马斯洛35岁时,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一篇论文《人类动机理论》,并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实现”概念,这些理论的提出奠定了他一生的成就。事实上,他之所以能提出“自我实现”概念,是因为他超越低层次的快乐,享受到了自我实现的幸福。

马斯洛的最大贡献不是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和新观点,而是转变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从弗洛伊德开始的心理学研究,总是盯着人类的病态不放,让人读了之后,感受到人生一片悲凉。马斯洛立志要把心理学发展方向扳回到健康人性的研究方面上来,但是,他的离经叛道起初并不被学术界所理解,反倒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这使马斯洛深受打击,他因此得了一种谁也说不清的怪病,体力高度衰竭,最后不得不离职休养,到自己的兄弟开的公司当一个报酬丰厚的挂名经理,实际上处于疗养状态。

几年后,马斯洛恢复了身心健康,沿着自己决定的方向,继续努力。43岁时,他受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在此期间,他的《动机与人格》完成,这本书使他一举成名,并被公认为是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在该书中,他又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高峰体验”。那自然也是他切身体验过的一种超越任何浅俗快乐的幸福体验。

马斯洛是在痛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终于超越了自身痛苦,找到了幸福之道。而他的学术像他的经历一样,为人类寻找幸福找到了一个出入口。有人评论说:“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

马斯洛的经历告诉我们,营造人生幸福的关键是不要被痛苦压倒。在痛苦中,努力挣扎起来,努力寻找出路,努力用社会大众赞赏的行为,创造社会大众认可的成果,自然可以走上一条金光闪闪的幸福大道。

人生哲思

“给我幸福吧”,是世界上最难实现的要求,别人能给你金钱、权力及一切可视之物,但给不了你幸福。因为幸福是一种体验,一定要亲自去品味才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