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关于遥远未来的承诺时,大脑无法提供清晰的判断,导致我们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因为大脑只会根据我们现有的处境作出判断,预测可能受到的威胁和可能获得的回报。哪怕只是估计几周后的情况,大脑也会变得紧张不安。另外,我们的大脑非常喜欢马上可以兑现的回报。如果大脑需要在“对未来的估计”和“马上可以兑现的回报”之间做选择,那我们的麻烦就来了。经济学家称这种倾向为“双曲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
出售高价商品的人常常利用这种倾向来卖车卖房。你和汽车推销员打交道时,要注意他们总是提到“月供”。如果你想避开不谈,他们也会想方设法让你重新关注这个话题。原因在于,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越少(每个月需要付的钱很少),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越容易被人忽视(几年后连本带息总共要花的钱)。所以,如果你现在确实买不起车,推销员就会诱导你从别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也就是不断提醒你可以通过分期付款“解决这个问题”。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最终敲定付款方式是在另一个房间里,由另一位销售人员负责的。那个人的工作和第一位推销员相辅相成,也就是在吸引你眼球的同时,使分期付款的收益最大化。所以,如果你现在确实买不起车,或许你需要的就不是五年期贷款,而是六年期贷款。不管选择的是五年还是六年,在你目前看来都没什么不同。多交一年贷款也许会让你多掏几千块钱,但你会觉得,这跟马上就能开上新车的“即时回报”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那些人会尽可能让你注意当下的回报有多么丰厚,现在就买下这辆车有多么划算,而不去考虑这是他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提出的建议。他们的另一项任务就是确保当天成交。道理很简单:他们不能让你有更多的时间从长远角度权衡利弊,否则本来谈好的生意很可能告吹。推销抢的就是时间,要的就是你尽早拍板,使大脑来不及思考自己是否做出了最优选择。
最能展现这种倾向的,恐怕还要算亲友之间发生的一些事。一般这种事发生之后,双方的关系都会变得不太融洽。比如,某人要搬家了,想请亲友来帮忙。他得几个月之后才会真正搬过去,但起码要用两天时间才能完成。他的某个亲戚朋友接到请求后,可能为了取悦对方,或是觉得自己有义务帮忙,就马上答应了下来。这两种情况下,他的大脑都会收到“即时回报”:为了取悦搬家者而答应下来的人,会因为“满足对方的需求”而感到满足;觉得自己有义务帮忙而答应下来的人,会因为“没有逃避责任”而感到满足(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往往认为奖励意味着“得到”了什么,但其实避免不愉快的东西也是一种奖励)。
当然,我不是说接到搬家者请求的人不应该帮忙,但他们当时确实很难弄清自己的处境。如果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结果很可能还不如一开始就拒绝呢。在承诺马上需要兑现的时候,我们总会自责:当初许下承诺的时候怎么不多想想,自己到时候还有一堆烂摊子等着收拾呢,哪有工夫顾得上给别人帮忙?
进化不是人类的人际关系决定的。我们的灵长类兄弟的生活环境也算得上复杂,但和我们比起来,复杂程度还是差远了。我们除了要应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还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我们重视一诺千金,鄙视言而无信。我们的大脑在许诺时会感到满足,最后却很可能害人害己。大脑对奖励有着本能的渴望,但在满足它的渴望之前,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抑制这种渴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