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更好的答案,励志也许没什么用
身心二元论已成为了过去,那么未来的主导观点会是什么?为了让自己觉得安心而拒不承认大脑与精神的联系,这种观点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么哪种观点会取而代之?这正是本书讨论的核心内容。我们已经迈进了一个自我理解(self-understanding)的时代。在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带来众多发现,更新我们的认识之前,这只是一种不太被人看好的愿景。我们还站在这个时代的开端,通过初步研究就贸然给出定论是很危险的,但我们确实已经踏上了自我理解的新征程,不能再身心二元论这个腐朽的避难所了。在这个新时期,我们提到精神的时候,就是在谈论大脑的运作;我们提到思维的时候,就是在谈论精神的活动,也就是大脑不间断的活动。二元论虽已倒下,但我们会产生无数其他的错误认识。
说不定这正是一个拨乱反正的机会,我们可以借这个机会弄清人类真正的行为机制,以及人类为何会产生与自身利益不符的行为和思想。如果这么说让你有种“励志书”的感觉,那么让我进一步说明一下:我认为,最新的认知科学研究其实否定了相当一部分励志建议,而且会继续证明大部分励志建议其实是空洞无物的,纯粹是骗人的。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关于大脑和精神的误解,使励志书趁虚而入,从迫切想寻求答案的读者手里赚了几十亿美元。认知科学不能像励志书那样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严肃的心理学著作也不会做这样的尝试,神经科学和心理学能做的,只是通过揭示问题出现的原因,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通过将可靠的研究成果作为自我反省的基本工具,我们将获得比励志书更有效的帮助。我们需要的不是励志,而是科学的帮助。
直觉有用吗?
我是个实用主义者。我喜欢能起实际作用的东西,经常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依靠直觉的判断。不过,我既理解也能接受,每人都有依靠直觉的时候。直觉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却往往可以引导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研究也离不开直觉。我认识的一位最优秀的研究者,就是一流的直觉型专家。有时候,他能把吃早点时冒出的点子发展成一套极具创意的研究方法。这种人有时仅仅从直觉出发,就能更好地理解前人研究中被忽略的地方。我在撰写本书前见过很多这样的研究。它们向我证明,有时必须对直觉有信心。
然而,在相信直觉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当心自己的轻信。很多励志书都会给出关于神经系统科学的草率结论,声称这是解决问题的捷径。我们渴望获得答案,喜欢跟随那些声称能给出答案的人。我们想迅速解决问题,好让自己尽快安心。但真相是残酷的:我们往往无法获得自己期待的东西,至少无法像自己设想的那样获得想要的东西。轻信会战胜应有的怀疑,让我们接受自己听到的“答案”。如果我们不小心一点,虔诚的探索就有可能变成对徒有其表的废话的盲从。
比如,我们应该避免根据大脑成像研究得出无可置疑的定论。对大脑不同区域受刺激代表的意义,神经系统科学领域内至今仍存在分歧。在大脑成像研究能给出确切答案之前,我们还有一大堆问题需要应对。比如,为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两个研究中大脑活跃的区域不同?大脑在重复的实验中有不同的表现,这对研究者来说也是个大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提供可靠的解决办法。有人甚至认为大脑成像技术应该用于法庭,用来给人定罪或还人清白——如此信任一种还不够完善的技术是很可怕的。我们还能提及很多其他问题,但这么说就够了——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给我们提供确定的答案,好让我们每天都能睡个安稳觉。其实,在任何值得探究的领域,我们都应该期待发现更多的问题,而不是更多的答案。
但话又说回来,建立在一次又一次研究之上的科学调查能激起人们的希望。正是科学调查的过程,将科学论断与伪科学论断、毫无依据的励志口号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