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上的圣殿(4)

在修建红宫的时候,对松赞干布时代留下的法王洞不是迁移或者拆除,而是保持着敬畏,环绕着它来修建布达拉的红宫,作为最古老的遗址,法王洞就是布达拉的根,建筑者不是斩除历史之根,而是在这根上继续生长起来。它位于建筑物与自然之间,它依顺自然也升华于自然。即使你完全不知道西藏的历史和宗教,当你看到布达拉宫的时候,你的精神也会立即与它发生最神秘的交流,它完全征服你,吸引你,把你引导向建筑以外的象征世界。这个象征系统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对于西藏人,它是一个崇高的宗教象征。对其它人,其象征力量则与形而上的领域有关,崇高、伟大、庄严以及朴素,是这建筑明确无疑暗示着的,大地所隐藏着的内在语言,被敞开在天空下,它与希腊、埃及、巴西和吴哥等地的伟大神殿处于同样的精神领域。而这个建筑并非什么后现代的产物,它总结的是西藏人一千年以来的建筑思想。在西藏,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我经过那高原,大地上几乎看不出建筑,其实一座座村庄和城市就在其间,隐身在大地之怀上,就像那些一步一磕头的转经者,每一步都即表达对佛的虔诚,也表达对大地的敬畏。

日日,人们环绕着布达拉顺时针行走,上千个黄铜制作的转经筒安装在宫殿的外墙上,里面放着大悲咒等经文,这些经筒都是信徒们自己出资做的,边走边转动这些经筒属于藏传佛教信徒修行的一部分。十年前,我首次跟着香客们环绕布达拉行走的时候,那些经筒高高低低排列在白墙上,镶着黑边的藏式窗子,如布达拉宫长在脚上的眼睛,不动,望着每个人流过。周围是民居、树林、湖泊……转经的队伍浩浩荡荡,灰尘滚滚,经筒转成一条金光灿烂的哗啦响着的河流,这是一个永不结束的节日。现在,一个商业圈包围了布达拉宫周边,各式各样的百货和旅游品摊子、饭馆、车辆、三轮车……环绕着布达拉宫,在宫墙下留出一条小路,让经筒得以继续旋转。转经的队伍依然浩浩荡荡,络绎不绝,一个跟着一个,每个人都用手拨一下经筒,在商业区和布达拉宫之间构成一道最后的底线。黑暗或五光十色的人们,身上带来大地之色,梅里雪山的白,德格印经者身上的墨迹,塔尔寺僧袍的暗红、缅甸和尚黄色的袈裟、甘孜草原的绿、印度的灰尘、芒康高原上的牦牛之黑……意念不同,但都迷信转动经筒会给自己带来某种好。转经者,低头缓慢走着的有,边走边磕头的有,边跳边转的有,坐在地上化缘的有。有人为转经专门配置了手套,要把上千个经筒都推动一下,一般的手是吃不消的。有些长得像老绵羊的妈妈提着油筒,边走边为转经筒的轴加点油。绕着布达拉转一圈大约20分钟,一路上你可以看见来自世界各地,长相完全不同的人,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康巴人,长辫子盘在头上,扎着红色的带子,个个英俊生猛,表情中有一种朴素的傲慢。一个来自四川芒康的犹如黑炭的大娘步行来到拉萨已经五年,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年龄,这个世界上只有神知道她的存在,每天要环绕着布宫转三圈,已经在布达拉转了五年,靠化缘活着,老家的活佛不好,所以到拉萨来了。她说布达拉宫是她的命根子,她的意思是布宫不只是她的精神寄托,也养活了她。无数的人在这里化缘,但布施者更多,只要你伸出手,就会有人往你的手中递钱。化缘不是为了过上好日子,甚至作为富起来的一条捷径。拉萨的化缘者只是维持最起码的生存,如果化缘得到的更多,他们会接济生活条件更差的人或者贡献给佛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