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心先修身(2)

身心界限的“粉碎”

“身体先生”顽强的自愈与平衡力,能令我们内心放松,觉得“先生”可以依靠。反过来,自以为是的心之“思”——“思虑”,却可能让“身体先生”病倒。前者身体之耗为“明耗”,后者心思之耗为“暗耗”。而且,古代中医认为,“暗耗”之耗,更甚于“明耗”之耗。

那么,如何减耗呢?

佛典上讲,要清净心。因为心清净,所以,阿罗汉七天托钵一次就可以,也就是七天吃一餐就行,因为少耗。辟支佛的道行更深,两星期托钵一次都不妨碍身体健康。

而造成这个矛盾的第一祸首,倒还不是心思,而是我们身体的造作。不自然的行走坐卧,都是造作。譬如,双腿本来是用来走路的,却“驾”在车上,就是不自然。因此,改变一些造作,可能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健康。

正因此,修心者,应先修身。心是载体,是基础,是硬件,是万丈高楼之根本。未有根基不牢而能成就百年大业者。

所以,对待我们的“身体先生”,不要自以为是地说“我想要你做什么”,而应更多地关注“你需要什么”,这才是对话的心态。大多时候,只因为我们小小的粗心,造成“身体先生”不爽。它一不爽,一切行为便都无法长久,就是日常里说的“不听使唤了”,这是世间一个普遍常识。那么,怎样实现“对话”呢?

把意识集中到脐下一点的丹田,就可以。然而,问题在于能否做好这个“简单的事儿”。

这是因为现代人大都不能保持一个正确的站姿,所以,建立在不正确的站姿基础上的走、坐、卧,即可能都有“造作”成分,都不正确。于是,也就找不准丹田位置,更遑论意沉丹田了。不仅这点做不到,甚至相反,可能越是行走坐卧,身体的问题越大,越不调,越难有“对话”的默契。

每天早上,我们都能看到很多人在公园慢跑、散步、做体操,名曰“健身运动”。殊不知,如果不注意校正身体骨骼已经出现的“扭曲”(大部分人已经出现),则最终极可能适得其反,“造作”之果不可收拾。

人类身心“对话”的最佳状态,是婴儿状,柔和、平衡、通畅,无“造作”。那时候,我们通身“柔软”,只有一双小手儿,能紧紧地抓住爸妈,且很有力。那是正确的。因此,老子强调“复归于婴儿”,婴儿根本就不需要什么“造作”。

然而,如今的我们,已离“婴儿状”十万八千里,再也做不到了。甚至我们的心也一样不再柔和、中庸了。

面对这样的现实,即使我们由衷地发心要去好好对待“身体先生”,可能也无能为力,最后,只好无奈地归为“无常”,慨叹“毕竟东流去矣”。显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