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在我准备申请去香港做交换生的时候,Biondi帮了我很大的忙,面试的时候我是第一个,面试老师听完我的陈述之后就问了我一句话:“你准备面试准备了多久?”我说:“一天多吧。”他说:“我没有问题了,你在香港那里肯定会生活得很好。”他什么问题都没问我,我几乎是直接通过的。
最后我去香港了,而且确实受益匪浅,在香港的那段时间也是我在大学里过得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我作为交换生去了香港大学,而且我是我们系那一届被派去的惟一的一名交换生。在香港那里我认识了一批人,这些人属于中国各个高校非常优秀的一批人。我在那里还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师,这些老师至今和我关系都非常好。从那回来之后,我决定要出国。当时我就想:生活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可以活得更有意思一点。我爸爸是本科生,我妈妈是研究生,所以我至少要读博士。如果我在清华从本科读到博士读九年的话,人都傻了,所以我决定换个环境。
刘庆民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本科),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攻读经济分析与政策专业博士学位,获全额奖学金。问他为什么要出国留学时,他说——
在高中时老师经常跟我们讲,他教过的哪个学生上大学后出国了,从老师的表情能看出来,出国好像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当时我还没有接触过出国的人,但我想出国肯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考进北大以后,发现周围的人绝大多数都在准备出国,或多或少对我产生了一定的直接影响。我是一个不太会适应环境的人,我总是在想,北大这个环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出国?我也跟一位师兄探讨了一下,他说:“最好的学生都出国了,那我们也出国呗。”可我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我就跟一些老师接触,他们都认为国外有更好的科研环境,有更好的教育体系,如果你是个人才,那么很容易让你脱颖而出。
在申请之前我就已经想得很清楚了,我对职业的选择很清楚,我要做一个一流的经济学教授,做一个一流的经济学家。我非常喜欢经济学,国外的经济学是个很成熟的科学,它在解释问题的时候确实能让你感到一种震撼力。
仲力恒毕业于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信息技术系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科学政策与管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获全额奖学金。他说——
我正式决定出国留学是在大三的下学期,当时需要报GRE,如果再不报的话,就失去最后的机会了,于是我就报了。其实我很早的时候就上过新东方,在大二的暑假上过,但是中间由于种种原因没考,比如做科研的原因,当时申请了一个比较难的科研项目,一直想把这个东西搞定之后再想自己以后的出路,后来发现把最困难的事情放到第一位来做是很失败的,但是我也告诉自己,一切还不晚。我就是在做这个校长基金项目时决定要出国的,因为当时做的是一个跨学科合作交流的项目,当时我以为这是一个比较尖端的东西,因为我在中国还没有发现这一方面任何的论文,但是后来在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中,我发现国外事实上从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始我和我的导师两人很有信心地说:“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起码在这方面中国不能这样。”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我一直不太喜欢“出国”这个词,我比较喜欢用“留学”这个词,所以他们觉得我很奇怪。我为什么要留学?如果留学的话,我可以接触到很多先进的学术。有一次我在一个国际会议上接触到一个本专业的教授,他是一个外国人,对我说起过一件事情,他说,看到中国人还在做他们十年以前做的事情,他感到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另一方面觉得这群人怎么这样子啊。对于我来说,做十年前他们做的事情倒没什么,尽管这样,如果可以选择,我还是想寻找更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