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网络问政”常态化(2)

2008年,更是被誉为“网络问政元年”。在这年3月“两会”期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通过互联网倾听网友的意见和建议。6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与众多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视频直播,轰动海内外。自2009年起至2012年卸任前,温家宝总理都坚持在全国“两会”前夕与网友在线交流,就社会财富分配、医疗体制改革、房地产市场调控等热点话题回答网友提问,同样受到了网友们的热捧。一时间,网络问政的闸门开启,各级政府部门的网络问政平台如潮水般向社会公众涌来,“网络问政”如今已成为社会公众用好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常态化选择。

2012年2月21日,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以“地方领导留言板”为平台,推出“两会来了,我托书记省长捎句话”建言征集活动,邀请广大网友建言献策,共商国是。截至3月7日,累计收到网友留言近万条。这些留言来源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容涉及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比如,贵州省纳雍县某村民发帖向省长反映村路破烂致学生上学难,贵州省交通厅、纳雍县政府很快留言,作出回应。

2013年9月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该网站主页突出了“信访举报”,设置了“举报指南”、“我要举报”、“举报查询”、“其他举报网站”、“举报方式”五个“菜单”,同时主动接受网民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建议、咨询等,搭建纪检监察机关与网民沟通交流的新平台,开通网上民意直通车。每位通过网站进行举报的举报人,都能得到一个仅举报人知晓的唯一查询码,用以及时查询举报的受理情况,避免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网络问政”的监督功能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

目前,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的崛起,“网络问政”也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由网站到用户的One-to-N(一对多)互动传播方式逐步被由用户到用户的One-to-N-to-N(一对多对多)关系传播模式所替代,“网络问政”的表现形式与影响力也都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公众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将某一事件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信息,随时随地分享、转发给“粉丝”,接收到了的“粉丝”又一次分享、转发给自己的粉丝,形成裂变式传播,迅速掀起网络舆情的惊涛骇浪,取得更好的问政效果。借助这些更加注重平等对话、即时交互、便捷移动的自媒体工具,网络问政愈发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甚至让“官不聊生”。许多地方出现了“防火防盗防微博”的现象。

当然,也有许多的领导干部和政府机构迎头赶上,陆续加入使用政务微博的队伍。在5亿多网友的围观、期望和“拍砖”中,政务微博不断发展壮大。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截至2013年6月26日,通过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达到7.9万,比去年同期净增3.4万。该报告所列举的各种互动数据具体展现了政务微博在政民互动上所做的努力,也充分说明了政务微博已成为政民互动的有效平台。

借用2011年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新版上线词里的一句话:“平台得分几何,‘大虾’是最好的评委,历史将给出终极答案。作为践行者,唯以更勤勉的姿态躬耕不息。”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接纳网络问政,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和更加娴熟的网络技巧回应网络问政,引导越来越多的公众更加顺畅、更加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推动民主化进程不断前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