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非真理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所论说的人的存在是“在世”的存在。“世界”是此在生存的一个环节。人与他所打交道的周围自然、他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人的存在总是要受到他所打交道的自然和他人社会的制约。但是,海德格尔在那里并没有探讨人在整个宇宙世界中的地位,并没有探讨人的存在与整个宇宙的存在的关系。由于人毕竟是整体宇宙的产物,他的存在与整体宇宙的存在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必然要受到整体宇宙的存在的制约。从人学的角度看,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初对真理的本质的思考,正是对人的存在与整个宇宙存在的关系、整体宇宙存在对人的存在的制约性的思考。

我们通常认为,真理属于认识论范畴,即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而在20世纪30年代的海德格尔看来,真理在根本上是本体论范畴,真理的认识论意义是从本体论意义衍生出来的。他在1930年至1932年多次作的讲演《论真理的本质》中,集中地阐明了这一思想。

一、传统真理观批判

真理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古老而又古老的问题。至少从巴门尼德已经开始探索真理问题了。巴门尼德说,认识有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真理(理智)的道路,即确认只有存在存在而研究存在;另一条道路是意见的道路,即认为非存在存在而研究非存在。柏拉图说,真理是对事物共相即理念的认识,人在出生之前的灵魂已经拥有了对理念的知识,但灵魂由于进入肉体而遗忘了对理念的知识,真理就是对已遗忘的理念的回忆。

按照近代西方大多数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看法,真理等于正确,即人们的认识与认识对象相符合、相一致。康德则提出,真理是人的统觉能动性对感性材料进行整理,把先验的主观范畴形式赋予感性材料。黑格尔则论证说,真理是理念运动所实现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海德格尔提出,追问真理的本质,并不去问真理是实际生活的真理,还是经济计算的真理;是技术发明的真理,还是政治睿智的真理;是科学研究的真理,还是艺术造型的真理;是深入沉思的真理,还是宗教信仰的真理。追问真理的本质,是撇开所有这些具体的真理,只问一般真理之为真理的东西。应该指出,海德格尔后期明确反对形而上学追问事物是什么(本质)的思维方式,但在这里,他的思路与传统形而上学没有本质的区别。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