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环节,在场的离去。离去,就是不再在场,或出于当前在场而离去,这是从去蔽而又进入遮蔽。同样,海德格尔的意思不是说,离去在场以后,存在就只有遮蔽。他想说的是,这时也同样有着去蔽,只不过是被遮蔽所掩盖了。
因此,存在原本就具有遮蔽和去蔽两种特性,是包含着两种力量的一体过程。也就是说,存在作为时间性的历史过程,在行进的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有特定的遮蔽与去蔽。如果存在仅仅是去蔽、敞开、澄明,那么,就很难发生人类对存在的误读,很难发生人类对存在的各种历史性的错误行动关系。
二、遮蔽状态与去蔽状态、遮蔽者与去蔽者
遮蔽状态与去蔽状态,Unverborgenheit与Verborgenheit,后者是把动词verbergen的过去分词verborgen加以名词化再加上表示性质、状态意思的后缀heit而来,前者则是对后者加上表示“不”、“无”意思的前缀Un而成。
既然存在的本质规定有遮蔽与去蔽,那么,从状态的角度来说,就必定有遮蔽状态与去蔽状态。按照我们对海德格尔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解,同样可以确定的是,既没有纯粹的遮蔽状态,也没有纯粹的去蔽状态,在存在的任何阶段,在存在作为在场的到来、逗留、离去的三个环节上,都是如此。只是,在存在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上,有着遮蔽状态与去蔽状态的不同关系或不同方式的交织。例如,是以遮蔽状态为主,还是以去蔽状态为主,还是双方处于大体平衡状态。另外,也许可以做出推论式的断定,这就是,存在的阶段不同、环节不同,所具有的遮蔽状态不同、去蔽状态不同,以及两种状态的交织方式不同。
再看遮蔽者与去蔽者这对概念的含义。德文是die Verborgene和die Entborgene,前者是动词verbergen的过去分词verborgen的一种名词化,后者是动词entbergen的过去分词entborgen的一种名词化。
对于这对概念,我们只需提出和回答下面的问题,便可以大体弄清楚。既然遮蔽与去蔽都是存在的本质行进,它们都属于存在本身,为何还要提出遮蔽者与去蔽者?海德格尔想说的应是,遮蔽与去蔽代表着两种性质相反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因而,这两种力量是进行遮蔽与进行去蔽的“承担者”,或者说,是存在派出来执行遮蔽与去蔽任务的两个孪生“使者”。
总之,遮蔽与去蔽、遮蔽状态与去蔽状态、遮蔽者与去蔽者,这些概念都是海德格尔在说明源始意义上的存在,在同以往特别是古希腊思想或哲学的重新对话中提出或提升来的,而且赋予了他自己的意义,同时,由此还深入到了对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再思考,深入到了对西方历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必然过程的再思考。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海德格尔的这些概念具有突出的创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