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性格的是遗传还是环境?

德国心理学家斯登根据遗传、环境与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聚合理论”。他认为,人的身心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斯登的学说不同,美国心理学家詹森(A.R.Jensen)提出了“环境阈值理论”。他认为通过遗传得来的特质要真正得以实现,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因素。而环境因素的量和质,都会因为每种遗传特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身高和智力受遗传的影响很大,受环境的影响很小;语感和外语的发音等则与是否有合适的环境有明显的关系。

双胞胎的性格一样吗?为了研究遗传因素如何影响性格的形成,科学家对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分别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同卵双胞胎不仅在身高、体重等身体特征方面几乎相同,甚至连发生龋齿的颗数都十分相近,在性格、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也比异卵双胞胎更加接近。

调查报告显示,与在一个家庭里被正常养育的双胞胎相比,出生后马上被不同家庭抚养并且互相接触比较少的双胞胎性格会更加接近一些。这是因为两个人被分别抚养,使得遗传特质所受到的阻碍更少一些。

德国心理学家高特夏尔特对一起生活的同卵双胞胎进行了观察,发现他们虽然在感情层面十分相似,但是在知识层面却并非十分相似。这就说明了感情层面是由遗传决定的,而知识层面是受到环境影响的。

拥有相同的父母,在相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为什么兄弟姐妹在性格上会有差异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出生的顺序确实会影响性格的形成。家中排行第一的孩子往往很懂得照顾别人,而最小的孩子则自信心比较强。

我们可以看一下关于出生顺序与职业之间关系的研究:企业的经理中有43%都是家里的长子;从事公益活动的女性中有36%是家里的长女,而独生女连1%都不到。

兄弟姐妹之间性格产生差异最大的原因在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不同。对家里的长子,很多家长都会希望他快点长大;而对于幼子,他们则会希望他永远是个孩子。父母的意识和态度上的变化对于孩子是有一定影响的,促进了长子和幼子性格的形成。

“明明,你是大哥哥!”“媛媛,你是大姐姐!”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对第一个孩子说这类的话。老大经常听到这种话,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并开始注意自己在这个小群体中的特殊位置,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比较强的忍耐力。弟弟妹妹们在称呼他们的时候会叫“哥哥”、“姐姐”,这就更强化了他们作为“哥哥”、“姐姐”的角色意识。因此,家里第一个孩子的性格往往比较坚强和有忍耐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