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民的儿子(1904~1920)(…

在此后的八年里,全国陷入长期的混乱之中,各省军阀割据、中央政府软弱无力,政治和社会管理混乱不堪。人们很快便认清了袁世凯的本来面目,他不是民主主义者。当国民党在新的国民议会两院选举中取得胜利时,袁拒绝对政府进行改组,并谋杀了当时国民党内最有名望的年轻领导人宋教仁。他继续破坏共和制,煽动复辟帝制,要人们拥立他当皇帝,但最终他遭到了可耻的失败。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多数残存的君主主义者把他看作非皇帝的嫡系,而是因为复辟的行为引起了许多省的战乱,由此导致了中国20世纪最为有害的格局出现:地方势力或军阀割据,中央政府崩溃。

邓小平进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所参加的运动名称叫“勤工俭学”运动,这一运动的发起人是李石曾。李是中国知名的爱国人士,信仰无政府主义,推崇法国文明。他长期致力于推动中法两国之间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并设法使中国工人与学生都能在法国享受工作与教育的好处。他家境富裕,早年曾在法国的中学学习,后来又在巴黎的巴斯德学院深造。

李石曾从1908年起就开始筹划“勤工俭学”的实验。他在巴黎郊外创办了一家豆腐加工厂,并在工厂向来自他家乡的工人传授中文、法文、基础科学和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按照无政府主义者的原则,他主张对学生们严格管理,并制定了最严格的道德规范。他禁止学生喝酒、吸烟和赌博,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他的这个尝试没有维持多久。豆腐加工厂因为不赚钱而倒闭,他只好把参加这项实验计划的学生送回国。

但李石曾并没有灰心,紧接着他又策划了一项更新、更大胆的计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几年里,他共安排了130名中国男女学生在巴黎、蒙达吉斯和枫丹白露的中学里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创建了一个学会。这个学会的目的是向在法国工厂里的中国工人提供基础教育,同时向他们宣扬无政府主义思想。学会在巴黎开办了一所学校,一些中国工人在辛苦工作之余,还抽空前往这个学校学习。

1916年,当时仍在法国的李石曾又推出了一个新的计划:招收一大批受过教育的中国青年到法国,边工作边学习。他热切地希望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克服轻视体力劳动的不正确的思想,学会对中国的现代化有用的技能,同时让他们教导当时在法国的3万名中国工人。他创办了“华法教育会”,希望“发展中法两国联系,尤其是在法国的科学与精神教育帮助下,改进中国的道德、学术与经济生活”。他劝说中国的朋友们和具有善意的人们在中国开设华法教育会分会,并设立学校,招考学生,为到法国生活和工作准备经验。

由于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很糟,同时也由于第一代接受新式教育的中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所以一大批中国青年被李的计划所吸引。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期间,有将近1600名学生,其中约30名是女生,乘船前往法国。像邓小平这样还不到20岁的学生不多,30多岁甚至40多岁的更少,大多数是20岁出头的年轻学生。他们大部分来自四川省和毛泽东所在的湖南省。有些是大学毕业生,但绝大多数连中学都没有毕业。他们来自社会的中层,大多是小地主、小商人或知识分子的子女。即使轮船公司提供一百银元的优惠票,大部分家庭还是负担不起从中国到法国的船票。有时商会会借钱给他们买船票,如果他们手头不方便,商会还能延长贷款的期限。

从一些回忆录和相关的记载来看,大多数勤工俭学的学生动身赴法时是乐观的。他们确信虽然到法国后必须辛苦工作,但最终会获得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工业技能。有人还希望了解法国如何成为并保持民主共和制的成功秘诀。1920年6月,周恩来(他和邓小平后来成为最知名的勤工俭学学生)在赴法前的五个月,写了一首诗,诗中称法国是“自由的故乡”,并期待有一天能够在中国“扯开自由旗”。在法国方面,同样对这些中国学生抱有很高的期望。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法国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们担心英美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太大、太过迅速,尤其是通过基督教教会所创办的中学和大学,对中国的影响力更是惊人。所以他们非常欢迎中国的这个勤工俭学运动,认为这是让中国人了解和敬仰法国文化的最佳方式。他们中有些人同年轻的中国人一样浪漫,断言这项运动会带来两种文化的交融。一位热心者写道,中国人是“遥远东方的法国人”。因为他们是哲学家、诗人和艺术家。

在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必修的基础课程是法语、中文和基本工业技术。邓小平在班级里表现如何,不得而知,不过他的一个同学在60多年后写道,他当时学习“非常勤奋”。从法国外交部的档案文件里,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情况。文件记载,邓小平曾经表示,他到法国后希望到冶金厂工作。文件里也指出,他得到了法国学校的入学许可,并且通过了成都法国领事馆所举行的法文考试。

从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后,邓小平回广安住了一段时间,一方面为旅法准备行装,一方面向家人道别。离别是痛苦的。但如果他和他的父母当时就知道,此次一别,他们注定永远不会再相见,那么这次离别会更加令他们伤心。

1920年9月,邓小平和他的叔叔邓绍圣以及其他近100名同学,乘轮船从重庆启程,踏上了旅法的第一段旅程,同时也步入了他的革命生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