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童年(2)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主流的法国官方沙龙流行着对古代希腊罗马诗意抒情的回忆,画家的画作常常是躺在海洋波浪上的维纳斯美丽的女性裸体,与“现实”无关,也与“真实”无关。巨大的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结构,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劳资矛盾日益严重,青年一代不可能继续陶醉在学院主流的抒情唯美美学中,纷纷在创作里介入全新的社会议题。

写实主义运动里除了库尔贝、杜米埃之外,另一位重要的人物是巴比松画派的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台湾地区举办过米勒大展,他代表性的作品《晚祷》《拾穗者》都曾经展出。

米勒出身于法国西北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莫奈在四岁以后随父母迁往诺曼底哈佛港(Harve)定居,一直到十九岁才离开。莫奈的童年、青少年时代,都在诺曼底度过,他与米勒最早的土地记忆是非常相似的。

米勒也是在二十岁左右离开家乡,前往巴黎画画,艺术学院毕业。一度试图以人物肖像与裸女画成为职业画家的米勒,最终离开巴黎,前往巴比松(Barbizon)农村,以画笔歌颂土地,歌颂自然,歌颂人的劳动,歌颂农民在艰难生活中的生存(《拾穗者》),歌颂传统信仰的力量(《晚祷》),为写实主义找到抗争以外的另一条宽广的大路。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直到一八七四年米勒去世,正是莫奈从诺曼底到巴黎开始创作绘画之时,莫奈的敢于创新,敢于挑战传统,敢于叛逆主流学院官方的评审,都与他成长过程中一些前辈的努力有关。

米勒去世的一八七四年,正是莫奈《日出印象》展出的那一年,《日出印象》(L\'impression, le soleil levant)是当年官方沙龙美展落选之作,莫奈不惧评审权威,大胆展出落选作品,被无知媒体记者依其画名讽刺为“印象派”(Impressionism),误打误撞,开创了美术史全新的一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