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理论”与索卡尔事件(4)

在索卡尔和布里克蒙看来,正是上述“法国理论”的作者们信口开河乱用科学概念,结果不但导致思想混乱,而且流于反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故而殊有必要在传播更广的英文版面世之前,先在“法国理论”的故乡来发表此书,由此来维护理性主义的经典和知识诚信,并作为一切学术的基本准则。这当中的逻辑是清楚明白、一目了然的:假如文本读上去显得不知所云,那么它们确实就是不知所云。《知识欺诈》的两位作者果然是天遂人愿,这本书当时就在法国学界引起轩然大波,1997年9月30日《世界报》发表职业书评家玛丽永·伦特根(Marion van Renterghem)的著名文章《美国人索卡尔面对法国思想的欺诈》,予以奋起回击。克里斯蒂娃也不甘示弱,指出这是一场针对法国知识界的阴谋,它充分暴露了大西洋彼岸的学术界,其实有着一种“恐法症”。

这场从美国烧到法国,然后又烧向世界的论辩,连同先前围绕《社会文本》的索卡尔事件,最终酿成一场后来所谓的“科学大战”。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对索卡尔和布里克蒙基本上持默认和支持态度,人文学界对于这本书的反应则是两极分化。批评者无非是指责《知识欺诈》和《时尚胡言》的两位作者对他们攻击的领域其实并不熟悉,所以书中断章取义、前后矛盾的地方比比皆是。可是支持索卡尔的也不乏其人。如哲学家和政论家雷维尔(Jean-Francois Revel)在同年10月的《观点》(Le Point)杂志上刊出《假先知》一文,批判后现代比之索卡尔和布里克蒙有过之而无不及,据他言,叫作“法国理论”的这些蠢东西显示的是种后现代的傲慢,它抹杀真与假、善与恶的差异,压根就是颠倒黑白。如德里达所为,无异于堕入当年的纳粹窠臼,对真正的左派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获得的成就视而不见。更有人指责布鲁诺·拉图尔的理论同墨索里尼如出一辙。总而言之,索卡尔和布里克蒙在法国本土出版此书,合力批判可以用后现代主义一言以蔽之的哲学奇谈,可谓适当其时。

库塞对上面这一场名为科学大战、实为法美大战的纷争,有两点深切感受:其一是从1970年代开始的法国和美国主流思想界的理论分歧,如今将战火烧到了法国本土。而反过来,这把火又再次烧回大洋彼岸,在美国高校里再次燃起理论的热情。其二则是感慨法国评论界对于索卡尔和布里克蒙的反击,其实是严重的误读,两位作者与其说是在向法国的思想家们全面宣战,不如说是针对美国高校发泄不满。即是说,紧紧跟风那些法国大佬,导致了美国高校里的学术“衰退”。法国读者对于当今流行的这许许多多后现代术语的了解,诸如文化研究、建构主义、后人文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经典战争、解构,以及政治正确等,大抵多是捕风捉影、蜻蜓点水,不识其中“真义”。而这个真义在库塞看来,是和20世纪最后30年里美国高校整体的学术大动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人文领域。

进一步看,库塞认为这些时兴术语的出现,追根溯源同学术与政治的曲折结盟还大有关系。所以话语并不仅仅是文本所言,话语即出,势在颠覆,这也直接导致国家及其多元身份认同之间的张力。它可以说是间接解释了9·11事件之后,新帝国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崛起,以及左派制衡力量的疲弱。如此来看“法国理论”的新近美国遭际,便也豁然开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