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天下重新定义政治概念:问题、条件和方法(9)

儒家哲学选择以家庭作为共在的基本单位,希望把家庭的共在性层层推广到更大规模的共在单位上,最终会形成四海一家的天下。费孝通曾经质疑这种一厢情愿的儒家想象:家庭性一旦推广到陌生人那里,家庭性的基因就变得非常稀薄以至于基本上失去效果。尽管家庭性是内部性的最佳状态,但世界却难以达到家庭性,因此,天下—国—家之间只是部分同构,并非完全同构。老子提出了一种更接近现实的方法论:“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这意味着,要理解x就只能从x本身去理解。如果采取老子的观点,就能够更合理地解释世界内部化的原则。世界内部化就是使世界成为容纳一切的(all-inclusive)天下,也就是“无外”的天下,从而使世界只有内部性而不再有无法克服的外部性,不再把他者识别为无法共同生活的异己,不再把不同的价值观定义为不可接受的异教(paganism)。这是永久和平、普遍安全甚至普遍合作的必要条件。世界内部化或许达不到儒家的四海一家理想,却是一个现实可达的可能世界。消除了外部性而只有内部性的世界意味着共存与合作的诱惑总是大于敌对的诱惑,而只有当共在的诱惑大于敌对的诱惑,和平和安全才是稳定可信的。

世界内部化所担保的全球安全在可信度上明显超过由国际协议或均势所担保的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的两种主要的和平策略其实都很不可靠:(1)霸权体系治下的和平。这种支配性的体系没有能力完全控制世界,无法阻止新兴力量取而代之(历史不断证明这一点),而且,霸权体系的压迫和剥削总是引起反抗或不合作(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导致体系瓦解。(2)实力均势。负面的均衡并没有解决冲突而只是僵局而已,而且均势总是很快就在列强的竞争中被打破,而无限升级的竞争不仅导致各方实力衰竭,而且存在着铤而走险的战争可能性(历史也不断证明这一点)。即使达到“确保互相摧毁”的均势,也无法阻止破坏性的变相战争(经济斗争、金融斗争和文化冲突等),最终会导致集体衰退以致衰落。博弈论家一直苦苦寻求冲突演化为合作的途径而无法获得真正的解决,根本原因是,这个困难并不属于知识论问题,而是存在论的困境,因此,冲突到合作的演化不可能指望某个理论模型,而只能指望存在秩序的实质改变。给定博弈各方都永远追求自私利益最大化,互相构成负面的外部存在,那么冲突必定无解。除非能够改变博弈的存在论条件,才有可能改变游戏规则。只有通过世界内部化而使共在成为存在的必要条件,才能够形成新的存在秩序,才能够进一步导致游戏规则的变化,化冲突为合作才会成为可能。

世界内部化之所以长期没有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因为在全球化之前,国家之间的互相依存尚未达到难舍难分的程度,也因此尚未形成超越国家利益的世界共同利益,也就不存在世界共同的政治问题。全球化创造了世界互联生活,经济、市场、金融、技术和文化的全球化使每个人的生活不仅属于某地(somewhere)而且同时属于世界所有地方(everywhere)。如果目前尚未如此,不远的将来也必将如此,互联网就是全球性的预言。全球化并非只是高度发展的互通(communication),而是正在创造世界万事万物的“跨存在”(trans-existence),所以说这是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变化。正在来临的全球政治意味着需要在世界内部化的条件下去重新制定游戏规则、重新建构权力、重新分配利益和资源、重新叙述历史和知识,因此需要与之相配的政治原则和制度来保证全球共同生活的秩序以及政治合法性。这其中的问题逻辑是:全球化必定提出世界内部化的问题,世界内部化意味着需要建构一个新天下体系,而新天下体系意味着确认世界作为政治主体而拥有世界主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