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木家的食器柜》 器物与我(2)

此后三十年,我们陆续购买生活中必要的器皿,也一路使用至今。虽然只有三十年,但这之间,器皿的世界就像是海面上的波涛一样,潮起潮落,最后在岸边冲积出一片历史。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瞰这段历史,是本书的主旨。自1984年起至2013年为止的三十年间,每一年取一名作家的一件作品作为代表,但选取的原则非常随意,个人喜好完全凌驾在工艺史的意义之上。有时年轻的作家会被摆在前方;或者,虽然是出道较早的作家,却被我放到很后面,有可能是因为我们遇上、开始使用该作家器物的时间较晚所致。所选的器物也并不一定是该作家的代表作,可能只是在我家因为符合需求而常被拿出来使用而已。因此,若要说这是一部三十年器皿史,也不过是极为私人的历史。然而,读者要是能在这个人的器皿史之中,感受到代表一个时代的氛围,即已足矣。

关于这三十年间,时代氛围的微妙变动,我已在之前所著的《无名之道》(译注:《名前のない道》,新潮社出版)详尽叙述,在此就省略不提,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在挑选器物时的想法。在人类制造出来的对象上,一定看得见制作者造此物的理由。不论是手工艺品也好,工业产品也罢,独一无二的也好或是大量生产的,全都无所谓。这些全都是人工制造出来的对象,在素材上施以这样加工的理由,会在其颜色与形状之中显现,我们这些创作的人绝对无处可逃。长久以来,器皿基本上是为了使用而被制作出来,却在人为因素下变得复杂,因此有为了表现自我而制作、为了炫技、为了留住技术、为了让人幸福、为了得到制作过程中的快乐、为了赚钱、为了五斗米、为了宣示力量所在、因为偷懒等等而做出来的器皿,十分多元。制作的理由未必仅限于一项,只是各个理由所占的比率多寡微妙不同。但只要仔细凝视着一件器物,就能看出这一切。我在此并非要主张器物就该为了使用而制作。如此主张的民艺,确实认为用具应该是为了使用而制造的才是最佳的。只是对我而言,不论是在什么理由之下制作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其诞生的背景。不过要准确地以言语说明那背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勉强来说,我想会是像“心意”那样的东西吧!

例如,我们会将江户时代的山水画挂在墙上观赏,或是因喜好松尾芭蕉的俳句而不时吟咏,从而得到快乐。山水画或是俳句都不是为了使用而作,却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心意,它们的本质是对自然的敬意与感谢,是作者为了吐露这样的心意而创作的行为。换句话说,那就是根植在我们文化核心中的“传统”。“制作器物”这项工作就是驱使我们的身体去接触那被称为素材的自然。若不以传统为根,对我而言在面对素材时是可怕到无法想象的事。

这次于书中介绍的三十名作家,我几乎都有私交,亦曾要他们每个人用自己的词汇来说明自己的作品。每个人说的不同,但都让我感觉得到他们的“心意”,那是肉眼看不到,只能用心感受的东西,就像优秀花艺师的作品,不过是将自然的花草放进花器之中,却散发出高度的精神性一样。器皿未必要是特别的,只要能上得了餐桌就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