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笔下的明君贤臣(1)

二、司马迁笔下的明君贤臣

(一)司马迁笔下的明君

1.帝王无私,要天下为公。《五帝本纪》写尧舜禹禅让,揭示上古帝王无私的伟大精神。尧年老,他的儿子朱丹不成才,尧要找一个人接班,众臣推荐了舜。舜继承帝位,天下的人得利,而朱丹一人不利;朱丹继承帝位,朱丹一人得利,天下的人都要受害。两相权衡,尧说“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即不能让全天下的人受害而使一人得利。这个人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行。尧做出了榜样,舜年老,又重复了尧的话“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商均而传给了大禹。

2.帝王成事,要任贤使能。贤才决定事业成败。《匈奴列传赞》说:“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高祖本纪》载刘邦以弱胜强,他自己总结楚亡汉兴的原因说:“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治平天下需要众多的贤才。贤才如此重要,大道理人人都懂,凝聚人才的办法也很多,如重金招聘,伯乐推荐,毛遂自荐,积资升迁等等,但都不是要害。帝王任贤,最核心之点是要有容人之量,也就是帝王气度。刘邦以一介布衣登天子之堂,成功的秘诀就是他有帝王气度,能够役使高于自己的命世大才,所以他取得了成功。刘邦有过人之处,就是他能识人、用人。刘邦有一句口头禅,叫“为之奈何”,这件事怎么办?降下身份,不耻下问,承认山外有山,这就是刘邦识人的秘诀。

3.帝王要兼听,察纳雅言。圣明君主亲信贤人,远离奸佞,能够倾听不同意见,择善而从。如果择非而从,那就不叫纳谏,不是圣明之君,喜欢阿谀奉承,那就是昏暴之君。司马迁批评殷纣王拒谏,“智足以拒谏”,纣王的小聪明只用在拒谏上,甚至剖心杀了忠臣比干,最后的结果是破家亡国。司马迁称许汉文帝为仁君,他真诚纳谏,有两个举措为后世君主树立了榜样。一是下诏求言,创立了举贤良制度。此制由大臣和地方长吏推举贤良文学到京都议政,入选条件是“能直言极谏之士”,颇具现代议会风采。二是明确宣布言者无罪,言事者无论对与错都不承担责任。汉文帝认为,纳谏的后果由君主承担责任,“国之大患”是“择者不明”。汉文帝开明的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昭宣中兴。昭帝始元六年的盐铁会议,创立了中国古代开明议政的典范,为两汉的政治转轨,奠定了舆论基础。

4.帝王要勤政。凡雄略之主,都有勤政的精神。秦始皇办公,课以日程,批阅公文,每天定量批阅简牍一百二十斤,不完不休息。司马迁批评秦始皇“贪于权势如此”。司马迁所讲的“勤政”,指勤于关心民生,而不是具体的政务。恰恰相反,帝王不要去干预臣工的政务。明君之“明”,是明于国家大体,把握方向,创建制度,要了解民情,像黄帝、尧、舜那样,一年四季巡视百姓,“未尝宁居”。

5.帝王节俭爱民。汉文帝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十分珍惜民财,非常节俭。他所宠幸的慎夫人,只穿短裙,帷帐不准绣花。汉文帝要修一个观景台,一说是观天文的高台,需要一百金,相当于十户中产人家的收入,汉文帝停建。汉文帝临终时下诏,臣下守灵,只在早晚各哭十五声,举行一个仪式就停止。下葬器具不用金银,只用陶器。汉文帝还解除了很多禁令,让天下平民有更好的生产环境。减轻一半农业税,汉初十五税一,汉文帝减为三十税一,后来又免除全部农业税。所以司马迁称许汉文帝为“仁”。《史记》只写了一个“仁”君,这个仁君就是汉文帝。也就是说仁君的典型就要像汉文帝一样,心中装有人民,并能给黎民百姓带来幸福生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