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5)

但是怎么样去用人呢?那就要识人、知人,司马光把选拔人才放在突出的位置。他说:“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譬如,如果根据名声来选拔人才,就会出现竞相博取声名而善恶混淆的状况;如果根据档案上的政绩来选拔下属,则巧诈横生而真伪相冒。说到底,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领导者“至公至明而已矣”。领导者只要出以公心,明察是非优劣,不以亲疏贵贱或个人喜怒好恶改变自己的判断,就一定能选拔到合适的人才。

如何知人?行胜于言。譬如说,“欲知治经之士,则视其记览博洽,讲论精通,斯为善治经矣;欲知治狱之士,则视其曲尽情伪,无所冤抑,斯为善治狱矣;欲知治财之士,则视其仓库盈产,百姓富给,斯为善治财矣;欲知治兵之士,则视其战胜攻取,敌人畏服,斯为善治兵矣。至于百官,莫不皆然”(《通鉴》卷七十三)。“行胜于言”,司马光在实践中考察人才、按照政绩选拔人才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领导者用人也很有启发。

《通鉴》反复记载了历史上创业君臣用人上的成败得失。为什么强盛的秦朝和隋朝都二世而亡?《通鉴》突出了其用人上的严重错误。秦二世偏信赵高,“天下溃叛,不得闻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用人要赏罚分明:“夫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为治,况他人乎!”用人要充分信任人,敢于授权:“疑则勿任,任则勿疑。”

《通鉴》记载了一些相关的故事。《通鉴》卷九、卷十、卷六十三记载,魏得许攸破袁绍,汉得陈平诛项羽。许攸本来是袁绍的部下,但是袁绍言不听计不从。许攸建议他看好乌林的粮草,但是袁绍不接纳。许攸建议曹魏在官渡,袁绍可以出一支骑兵去袭其老巢,到许昌把汉献帝拿下。袁绍还是不听从。领导如果对是非、安危搞不清楚是不行的。许攸投奔曹操,曹操来不及穿鞋子赤着脚就迎出来了。许攸问曹操,你现在有多少粮?曹操撒谎,说差不多有够吃一年的粮。许攸说你说实话,曹操说差不多半年吧。后来曹操不得不说实话,只有半个月的粮草了。许攸告诉他,你现在去攻袁绍的粮仓。曹操马上采纳,结果取得了成功。项羽也不采纳陈平的建议,结果陈平到刘邦那里得到重用。领导如果忠奸贤愚分辨不清楚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司马光讲的这三点确实是核心问题,领导懂不懂政治,是否懂得争取民心,有没有判断力,决断以后能否马上采取措施。领导不能光看到问题而不能采取措施。

古人治国是很有传统的。我们现在讲管理总是习惯去向西方学,其实可以先把中国祖先的优秀经验学来。因为西方与中国不一样,古今也有很多情况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因为其特色才不一样。我们有一套治国的理念和治国的办法,这些跟今天的治国领导学、管理学是相通的,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