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与王朝兴衰

中国在治国安邦方面是有传统的。我使用“传统”这个词,并不是说我国在实践上取得了多高的成就。治国安邦在中国的经史学问里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中国人讲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问做好了就去当领导,领导做好了再去做学问,至少从字面上可以这么理解,但学术上有更复杂的解释。中国人做学问,目的是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不是没有钱,而是指政治地位不太高。当有一个机会的时候,读书人就做一些有利于天下苍生百姓的事。《中庸》里曾说,“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四书里的每一本书都是指向怎样治国的。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与西方比较一下。西方在15世纪以后才有近代化的民族国家。15世纪前,西方是封建社会。西方当时的观点是:我的臣民的臣民不是我的臣民。比如说英国国王,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他的领地。他没有统一的军队。如果外敌入侵就像中国周朝一样,各个诸侯带自己的军队去保卫国王。但中国不一样,中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就是中央集权国家。郡县都是直属中央的机构。到秦始皇时,海内皆郡县。国家是中央集权制,有统一的官吏考核任免制度,统一的军队征调布防,统一的赋税征敛和分配。持续几千年都是如此,不像西方亚历山大、凯撒大帝或者汉尼拔,人还没完帝国就崩溃了。在广土众民的漫长时间里,要保持中央集权国家的统治,维持国力不断向上发展、繁荣、昌盛,在当时通信和交通很落后的情况下是很不容易的。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可以做到这样。有些小的城邦,如希腊、斯巴达、罗马持续繁荣的时间很短暂。中国在治国方面是很有传统的,并注意不断总结历史经验。《资治通鉴》就是这样一部总结历史经验的著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