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社会之变(2)

南宋词人辛弃疾说当时的情形是“千年田换八百主”,财富流动迅速频繁。时人也都看到,“贱不必不贵,贫不必不富”,就是说,社会地位卑微低贱的人,不一定不会成为地位崇高、尊贵的人;贫寒的人,也不一定不能变为富有。

自古以来认为务农才是“本”,宋人却提出士农工商皆本业。蔡襄说,“凡人情莫不欲富”,不管是农人、商贾、百工之家都是如此。朱熹跟他的学生谈话时说,“止经营衣食,亦无甚害,陆(九渊)家亦作铺买卖”。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说,从11至13世纪,中国社会的气氛、总体的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在上层精英和民众集团之间,出现了一个非常不同而非常活跃的阶层,这个阶层就是商人。

商人阶层的出现不仅促进都市商业的繁荣,也带动了民间商业的发展。城乡结合部、镇市、墟市、草市等等,活跃兴旺,商业的触角延伸到了农村。所以傅筑夫先生说,在宋代商业不再只为少数人服务,而是面向广大民众、渗透力很强的大规模商业活动。

海外贸易盛况空前,海上交通发达。以往沟通中原与异域、穿越草原沙碛的“丝绸之路”,在这个时期不再畅通。因此对外交通主要依靠海上的贸易路线,所谓“海上丝绸之路”。宋代大宗出口的物品是瓷器,水路贸易具有更大的优势。最近从广东阳江打捞的“南海1号”沉船,大量物品都是瓷器。这条海外贸易路线,从当时宋的东南沿海经过东南亚、南亚,一直延伸到北非、西欧。当然,唐代中外贸易也很发达,但那个时候主要是外国商人到中国来。宋代则有更多的中国商人走上了世界贸易舞台。

宋代货币经济有很大发展。唐代天宝年间,一年的铸钱额大约32万贯。到宋神宗时期已经多达500万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在北宋时期出现的。

这一时期煤、铁生产也都进入了比较兴盛的阶段。美国学者郝若贝(Robert Hartwell)有一篇文章谈到宋神宗时期,中国全国的铁产量估计在7.5万吨到15万吨之间,相当于1640年英国铁产量的2.5倍到5倍,可以和18世纪初整个欧洲的铁产量14.5万吨到18万吨相媲美。对于这个数字,中国学者有一些不同的统计。漆侠先生认为15万吨是比较可靠的。另有学者则认为大约在7万吨左右。无论如何,煤铁生产的发展带动了当时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明显变化。

总体上来说,宋代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正如漆侠先生所说,“北不如南,西不如东”。这种格局,一直影响到近代中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