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的历史启示(5)

4.开源节流

贞观时代,国家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来,国力不足,社会贫困。李世民一班人,采取了开源节流的方针来扭转局面。贞观元年,唐朝中央机构官员近700人,唐太宗认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于是决定精简机构。同时下令合并州县,大量减少地方官员的数量。这样一来,拿俸禄的人少了,国家财政负担大幅度减轻,民众的负担也相应减轻了。

5.均田制

汉朝以来,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富者田连千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西汉的灭亡。历朝历代的流民问题都是当权者急需解决的社会肌瘤之一。李世民当然认识到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对于农民具有超越生命的重要意义,于是迫切需要用制度的方式来保证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均田制是唐代国家对土地的管理制度。唐初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后来为保证农民收入,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即每户所有土地为口分田和永业田。永业田永远不允许出售,而口分田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政府机构批准,可以买卖。均田制的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弱势阶层的利益,同时,通过部分土地流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

以人为本,就是国家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重视人性,重视人情,重视人心。唐太宗对人本思想有着高度的认识,他常说:“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君民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过分地盘剥百姓,无异于割股自食。唐太宗说过这样的话:“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这种民本主义思想在当时很了不起。

有一次,朝堂之上,大臣一起讨论问题,说天下有盗贼,怎么消弭刑事犯罪呢?当时就有人主张严刑峻法,加强打击力度,让百姓知道法律惩罚的严酷性,他自然就不敢犯罪了。唐太宗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凡人皆有廉耻之心,百姓之所以犯罪,不是因为觉悟不高,而是因为迫不得已。赋敛太重,饥寒交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了。而国家的过分盘剥才是百姓产生衣食之忧和生活的切肤之痛的根源。所以,要想“去贼”,养民的政策才是治本的方针。

以人为本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的政治智慧,是儒家特别强调的一种政治理念。它不是一句空话,是有相关的制度保障的。就贞观之治而言,它是儒家这种政治理念的一个具体的、成功的实践。我们是在批判历史的过程中发展过来的,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智慧,需要我们今天认真对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