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文化的丰收季节(1)

五、上古文化的丰收季节

《淮南子》和《史记》是汉武帝时代的两座文化丰碑。

《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据《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记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又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每宴见,谈说得失及方技赋颂,昏莫然后罢。”汉武帝喜欢好文章、好诗文,对叔父刘安十分尊重,每次给刘安回信的时候都很谨慎,都会让司马相如等人来帮着看一看,润色一下,方可发出。每次和刘安相见,也交谈得非常欢洽,有时会谈论得很晚,甚至忘记了休息。

《淮南子》一书,可以看作西汉前期思想的总结。《汉书·艺文志》将它列为杂家,其实这部书大体还是具备完整的体系的。《淮南子》继承了汉初黄老之学的一些文化精神,积极提倡“无为”的文化原则,这是和汉初政治文化形势相一致的。它说“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淮南子·原道》)。我们今天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就是少一些扰民的举措,少一些折腾,让社会自然地前进,自然地发展,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政治意识。其实,《淮南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说凝滞不动,而是要人们注意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即所谓“因其自然而推之”。

《淮南子》一书还有非常进步的政治理念,就是强调“民本”的意识,以民意为重的思想。“因民之欲,乘民之力而为之”,是说你要做什么事,一定要知道老百姓是怎么想的,民众是怎么考虑的,要知道他们的意图和倾向,这样做的事情才能成功。用兵打仗也是如此,“故明王之用兵也,为天下除害,而与万民共享其利,民之为用,犹子之为父,弟之为兄,威之所加,若崩山决塘,敌孰敢当”(《淮南子·泰族》)。就是说用兵打仗,是为天下除害,要和老百姓一同享受胜利的果实。这样的话他们就会像儿子给父亲服务、弟弟给兄长服务一样为你卖命。那么,这样的力量组成的军队,就像地震时候山崩一样,就像洪水来了决口冲毁堤坝一样,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得住。这种对于民心、民利和“民欲”的理解,其实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意识。

在汉武帝时代,史学的学术性成就的顶峰,是司马迁的《史记》。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大孚出版公司1947年版,第2卷第656页)中写道:与一般“以个人为中心的历史”不同,《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司马迁不仅替皇帝写本纪,也替失败的英雄项羽写本纪;不仅替贵族写世家,也替叛乱的首领陈涉写世家;不仅替官僚写列传,也替秦汉时代的哲学家、文学家、商人、地主以及社会的游浪之群如日者、游侠、滑稽写为列传。他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的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我以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班固评价它是“贯穿经传,驰骋古今”(《汉书·司马迁传》);鲁迅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书导航